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影响因素

2021-12-05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肝炎

还不知道从哪儿感染年度学习清单???

点击图片获取↓↓↓

感染学习清单~_02.jpg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其特点是感染率高、感染人数多、传播范围广、病程长且目前尚无治疗的特效药物。HBV感染会造成肝脏的炎性损害,使感染者罹患于多种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等,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目前全世界大约每30人中就会有1人受到HBV感染,每年有多达100万人因感染该病毒而死亡。2016年,WHO提出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Global Health Sector Strategy on Viral Hepatitis,GHSS)”,要求全球到2030年消除乙肝作为公共卫生的威胁。


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在该病的预防控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是从1982年开始上市的。经过对新生儿等免疫目标人群的多年接种,截至201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从4.7%降至1.3%。然而,由于疫苗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多变性,因此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实际保护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在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程序的最后一剂接种后1~3个月,抗-HBs浓度≥10 mIU/ml被认为是防御HBV感染的可靠标志。有报道称,一些个体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低应答(10 mIU/ml≤抗-HBs < 100 mIU/ml),甚至无应答(抗-HBs < 10 mIU/ml)现象。研究显示,按照推荐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接种后初次接种失败的发生率高达5%~10%,这些无/低免疫应答者仍是HBV的易感人群。


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报告显示,中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存在着庞大的感染群体。我国作为HBV感染的高负担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在预防控制HBV感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但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群体的存在,我国对于达到WHO 2030年消除乙肝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因此,针对乙肝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能如期达到WHO 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一、机体因素


1. 年龄:

年龄是免疫反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人一生中免疫力随年龄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表现为两头低、中间相对稳定但易波动的马鞍形变化。研究显示,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乙肝疫苗的免疫无/低应答率逐渐上升(新生儿 < 儿童 < 60岁老年人。新生儿全程免疫后(7~12月龄)免疫无/低应答率约为4.06%。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年龄越早,免疫效果越好。老年人免疫接种后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能力低于年轻人,很可能归因于免疫衰老。免疫衰老是自然年龄进程中免疫系统的逐渐恶化,它影响机体应对感染的能力,是长期免疫记忆发展的结果。


2. 性别:

目前认为,不同性别接种同一类型的乙肝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性性激素分泌不同所导致的。性激素可通过3种途径作用于免疫系统:改变T、B细胞表型和细胞功能;影响IgG水平及IgG合成动力学;影响细胞因子的合成,进而增强或削弱免疫应答,从而造成了男性和女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差异性。此外,不同性别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两性的生活习惯不同导致的,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交环境更广,并且吸烟、酗酒等习惯在男性中也更为常见。


3. 遗传因素:

(1)基于不同研究设计的人群研究提示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双生子分为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而且分别具有100%和50%相同的DNA序列。因此,双生子研究有助于探索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和一些特殊基因的作用。通过比较双生子各自组内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的一致率,可以评估遗传力和遗传变异对疫苗免疫应答变异性的贡献程度。对评估乙肝疫苗免疫应答遗传度的双生子研究进行了汇总。见表 1。

6.jpg

除了双生子研究,人群关联性研究及前瞻性疫苗接种队列研究也被用于探索影响疫苗免疫应答的遗传因素。


(2)具体的相关基因及其位点:

基因调控的免疫应答过程涉及病原体识别,抗原摄取、加工和呈递,B细胞和T细胞功能,免疫调节以及效应细胞或辅助细胞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对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差异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主要集中于Toll样受体类(toll-like receptor,TLRs)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各类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


4. 免疫因素:

个体自身免疫状况也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以及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者等对标准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不是很理想。


5. 环境因素:

在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机体因素中,除了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免疫因素外,还有环境因素,比如超重、吸烟、饮酒等。

 

二、疫苗因素


1. 接种途径:

疫苗的接种途径对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安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上市疫苗的接种途径主要有5种:肌内注射(主要为灭活类疫苗,如甲肝灭活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灭活疫苗以及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等)、皮下注射(主要为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黄热病疫苗、水痘疫苗以及带状疱疹疫苗等)、皮内注射(卡介苗以及个别狂犬病疫苗等)、口服(主要为肠道类疾病疫苗,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霍乱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以及伤寒疫苗等)以及喷鼻(流感减毒活疫苗)。


乙肝疫苗通常是采用肌内注射方法进行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年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Filippelli等综述了1983-2013年发表的关于在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中评估经皮内接种乙肝疫苗效果的文献,发现对无应答者而言,皮内注射乙肝疫苗似乎是肌肉注射的一种有效替代选择。皮内注射促进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肌肉注射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比,需要的抗原数量更少,并且能够提高其血清抗-HBs阳转率


2. 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可能影响无应答人群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一项对1105名 > 16岁接种10 μg乙肝疫苗无应答人群的临床研究显示:10 μg、30 μg和60 μg 3种剂量的乙肝疫苗均按照0-1-2月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后,发现在相同接种剂次的情况下,抗-HBs阳转率有随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60 μg组第1针免疫效果相当于10 μg组第3针免疫效果60 μg组第2针免疫效果优于10 μg组第3针免疫效果。葛申等为评价中国大陆地区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健康成年人的再免疫效果,对18篇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该Meta分析显示,无应答健康成年人乙肝疫苗再免疫的效果以60 μg 1剂次接种程序最好,20 μg 0-1-2月接种程序和0-1-6月接种程序次之,10 μg 0-1-6月接种程序较差。

 

综上所述,人体乙肝疫苗免疫无/低应答是机体(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和疫苗(接种途径、接种程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目前国内外针对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低应答的影响因素,从机体因素和疫苗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研究的设计思路、受试者人群不同以及检测技术限制等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乙肝疫苗免疫后无/低应答的机制。





引用本文:李娟, 魏明伟, 朱凤才.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1): 2066-2070.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910-01145.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