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近15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48%,老龄化是主因!最新研究

2022-08-28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原创 前沿进展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致死率高,患病人数还众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首位致死原因导致了过半数的死亡,2018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在农村的占比达46.66%,城市为43.81%。


随着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不断攀升,未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居高不下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再次敲响警钟!


image.png

【文末可下载pdf原文】


“警钟如此响亮”

超3亿国人的数据


该研究基于世界覆盖人数最多,且是唯一一个具有省级代表性的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24%)的死亡监测系统——中国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系统(NMSS)数据,估计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亚类人群的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YLL)。


研究指出

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近15年来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率

增加了48.06%!


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为309.11万;2010年为347.93万;2015年为384.33万;2020年则增加至457.66万;与2005相比,总死亡率增加了48.06%!


因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

负担仍沉重


心脑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从2005年的286.85/10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245.39/1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负担大幅降低,降幅达19.27%。


虽然在2005-2020年间,因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在下降,但总体负担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远远超过了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中高收入国家。


三大“杀手”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出血性卒中(HS)和缺血性卒中(IS)是导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2020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192.21万人,112.59万人死于缺血性卒中,84.54万人死于出血性卒中。


地域差异明显


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亚类的地理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死亡率更低。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心脑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的是西藏(416.07/10万人),其次是黑龙江(346.56/10万人),排名第三的是河南(331.38/10万人)。


年龄标化死亡率最低的是上海(137.10/10万人),然后是浙江(144.40/10万人)和江苏(148.11/10万人)。


文章指出,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接近甚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和东北地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人口老龄化是主要驱动因素


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占64.11%),第二大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占8.48%)。


按年龄性别校正后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24.53%。


总体而言

2005-202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负担居高不下,特别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绝对增长不容忽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亚类的性别-年龄特异性特征和地理模式中观察到明显的异质性。


作者建议,需要有针对性地考虑,通过加强进一步的战略,降低特定亚类、高危人群和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将初级保健与临床保健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阅读原文”下载指南pd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