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从痂皮找到的致病原|进阶技能

2022-05-2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持续高烧的元凶是谁

2021年11月的一天,刘大娘与往常一样完成了一天的山区劳作回到家中,当天晚上突然出现畏寒寒战,之后高热不退,体温最高达40℃,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反复恶心呕吐数次,胸前背后有散在红色的皮疹家里人急忙手忙脚乱地把刘大娘送到了当地县医院就诊,县医院给刘大娘进行了相关检查,发现肝功能提示肝酶稍有上升,肾功能正常,血常规、胸部CT及全腹部B超没有见到特别明显的异常,只好先挂上了头孢和左氧氟沙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用药两天后,刘大娘觉得头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较前稍有好转,但体温仍在40℃左右居高不下,只得转院到鼓楼医院感染科行进一步诊治。


感染科医生仔细地询问了病史,注意到刘大娘右侧腹股沟有一2*2cm大小红褐色皮疹,上覆痂皮,追问病史,发现就在一周前,刘大娘在农田里劳作时曾被不明昆虫咬伤,留下了一块红色丘疹,过了几天丘疹成水疱后自行脱落结痂,刘大娘便以为已经好了,便没有再关注这件事。谁知道,就是这小小的一块伤疤,成了破案的关键,找到了刘大娘高烧不退的元凶——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01

该病于我国历史悠久,晋代葛洪于1600多年前在《抱朴子内篇》和《肘后备急方》中便已描述该病为“沙虱热”。“山水间多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草中及阴行草中,此虫多着人,钻入皮里,令人皮上如芒刺,赤如豆,刺之后寒热、发疮,虫渐入骨则杀人,岭南人初有此,以茅叶或竹叶挑刮去之,仍涂苦苣汁,已深者,针挑取虫子,如芥虫也”。这是世界上关于恙虫病的最早科学记载,此后隋唐医书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详述。

02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


什么是立克次体?

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洛基山斑疹伤寒时首次发现了这种独特病原体,并在研究过程中不幸感染献出了生命,故名立克次体。

微信图片_20220527165008.png

01

立克次体是一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较细菌略小,在光学显微镜下即可看到,其生物学性状类似细菌,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以二分裂法繁殖,同时含有DNA和RNA,对在细胞内浓度高且作用于细胞内结构的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故在分类学上立克次体仍属于细菌门。可以这样认为,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比较接近于革兰阴性杆菌的微生物。

02

相较于立克次体科中的其他同僚,恙虫病立克次体同源性在90.0%-90.6%左右,有着许多独特的特征,因此微生物学家在立克次体科下成立东方属,恙虫病立克次体为其中唯一的一个种,名称也改称为恙虫病东方体。

恙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源

恙虫病主要流行于啮齿类动物中,带病原动物有20多种,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而在体内长期保存病原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得病后血液中也存在病原体,但由于恙螨幼虫叮咬人类属于偶然现象,所以人不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originoo_24438157.jpg

传播途径

恙螨(也有时叫红臭虫或收割螨)是一类生活在草地、灌木与藤本植物中的螨。全世界已知约有3000余种。我国已记录有420余种。传播该病的恙螨主要为地里纤恙螨。恙螨很微小,成虫长度小于1 mm,色橘红、红色或淡黄色,多集居于杂草丛生的丛林中。当受感染鼠类经过幼虫时,幼虫附着鼠体吸取组织液,同时自鼠类获得病原体,变为带病原体幼虫,其发育为成虫后仍可带病,并经卵传给下一代幼虫。而带病原体幼虫在叮咬健康鼠时,也可将病原体感染健康鼠,如此循环往复。而当人在疫区工作、休息时,受感染幼虫叮咬时即可能被感染。人与人之间不传染此病,也无接触病人导致传播的报道。

易感人群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者,或与草地频繁接触的人群易患本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得病后人对于同株病原体可保持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株的免疫仅可维持数月。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恙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0~14日,起病多突然,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以上,常伴有畏寒寒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四肢酸痛等。本病自然病程为17~21日,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病程有明显缩短。焦痂和溃疡为该病特征之一,恙螨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成水疱后破裂,中央坏死,结痂呈褐色或黑色,称为焦痂,痂皮脱落后成小溃疡。一般无痛痒感,偶尔继发化脓。多数病人一般只有一个焦痂。但也有多个者。因幼虫喜潮湿、气味较浓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肛门等处。焦痂周围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而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

微信图片_20220527165210.png

皮疹也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为斑丘疹,暗红色,加压即退,少数为出血性,一般为3~5mm,以胸背和腹部居多,向四肢发展,一般持续3~7日后逐渐隐退。

微信图片_20220527165227.png

恙虫病的治疗及预后

恙虫病的治疗并不复杂,以往常用氯霉素或四环素,近来多改用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特殊人群如孕妇可用阿奇霉素,均有良好的疗效,疗程均为7天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头孢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各地恙虫病的病死率不一,未用抗生素前为9%~40%,与病原体不同株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及时有效抗感染后很少死亡。老年人、孕妇及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恙虫病的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等相结合的综合灭鼠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改善环境卫生,在房屋四周清除杂草以防恙螨滋生;在屋内外及可疑场所喷洒杀虫剂以杀灭各种节肢动物;垦殖荒地以驱除啮齿动物。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疫区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扎紧裤脚袖口,涂抹防虫剂以避免恙螨幼虫叮咬;露宿时应将地面及周围杂草铲除烧掉,并撒上灭虫药物。目前无相关疫苗用于预防。


本文转发自鼓医感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