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鲍曼不动杆菌(AB)是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1。2024年上半年CHINET数据显示,AB占所有临床分离菌株的6.53%,排名第52;2022年CARSS数据显示,AB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株的8.5%,排名第43。AB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AB呈世界性流行1。2024年WHO发布的细菌重点病原体清单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被列为“关键优先级”病原体,即对公共卫生构成最严重威胁的抗生素耐药细菌病原体4。
CRAB检出率高,耐药形势严峻
2020年抗菌药物测试领导和监测(ATLAS)中亚太地区数据显示,高达81.7%的AB分离株为CRAB、多重耐药AB(MDR-AB)或难治性耐药AB(DTR-AB),中国耐药AB菌株检出率(CRAB:70.4%,MDR-AB:73.1%,DTR-AB:71.7%)仅次于韩国和印度,位列第35。2022年CARSS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CRAB检出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均超50%3。2024年上半年CHINET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24年A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几乎翻倍,耐药率近75%(图1)2。
图1 2024年上半年CHINET:AB对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迁2
此外,2022年CARSS数据显示,全国重症监护病区CRAB检出率(77.8%)远高于其他病区,成人(包括老年人)CRAB检出率(近60%)高于儿童及新生儿,肺泡灌洗液中CRAB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标本(图2);CRAB在特定病区及人群中检出率较高,增长较快,亟需重视3。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既往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严重肺炎、接受侵入性操作等6。
图2 2022年CARSS:不同病区、人群及标本中CRAB检出情况3
注:77.8%为重症患者中CRAB检出率;10.8%为儿童中CRAB检出率;45.1%为血液标本中CRAB检出率
CRAB感染增加患者死亡率,加重医疗负担
1990年-2021年全球细菌抗生素耐药(AMR)负担系统分析结果显示,30年间CRAB导致的年化死亡人数增加超过2.5万人(2021年:7.81万人),在全球因AMR造成死亡的病原体-药物组合中排名第27。我国一项全国性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相较于碳青霉烯类敏感AB(CSAB)感染,CRAB感染的年超额死亡率*更高(27.2% vs 15.4%,P<0.001);碳青霉烯类耐药所致的归因死亡率为11.8%,碳青霉烯类耐药所致的年超额死亡率在血流感染中最高(27.6%),其次是尿路感染(12.4%)和肺部感染(4.4%)(图3)8。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感染部位、合并症以及72h内使用具有体外活性的抗菌药物治疗等因素后,碳青霉烯类耐药与AB感染的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OR,1.42,95%CI:1.15-1.75,P<0.01)9。
图3 不同部位感染CRAB与CSAB的超额死亡率对比8
*超额死亡率:CRAB与CSAB感染与未感染住院患者的死亡率的差异值
此外,CRAB感染还会加重医疗负担;相较于CSAB感染,CRAB感染的总住院时间更长(11d vs 9d,P<0.01),入住ICU的患者比例(62.3% vs 45.1%,P<0.01)及AB二次感染再入院的患者比例(17.8% vs 4.0%,P<0.01)均更高,住院费用(97,959美元 vs 65,449美元,P<0.01)及感染相关总费用(70,924美元 vs 52,254美元,P<0.01)也均更高(图4)9。
图4 CRAB与CSAB感染的医疗负担对比9
综上所述,AB是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1,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2;CRAB在重症监护病区、成人(包括老年人)及肺泡灌洗液中检出率高3,CRAB感染增加患者死亡率、入住ICU需求、AB二次感染再入院风险、住院时间及费用,加重医疗负担8,9,临床需关注CRAB感染高危人群。
编辑:梅文秀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佰义,等.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76-85.
2. CHINET 2024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3. 2022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WHO Bacterial Priority Pathogens List, 2024
5. Chen CH, et al.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23 Feb;61(2):106707.
6. Zhang Y, et al.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Nov 30;11:1282413.
7. GBD 2021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aborators. Lancet. 2024 Sep 28;404(10459):1199-1226.
8. Su CH, et al. PLoS One. 2023 Sep 11;18(9):e0291059.
9. Pogue JM, et al. BMC Infect Dis. 2022 Jan 6;22(1):3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