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查癌神器”出手!1次全身扫描,精准找到藏匿的罕见肿瘤~

2024-03-07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浑身疼痛,痛得我整晚都睡不着。”

这是60多岁的张阿姨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时最常说的话。近两年,她始终被“怪病”缠身:刚开始只是走路出现双腿疼痛,后进展为全身骨头疼,且骨质变得十分脆弱,一点小小磕碰都会导致骨折。在多家医院接受了消炎止痛、补钙等治疗后,病情丝毫没有缓解,日常生活只能依赖轮椅并需要小心翼翼。



无独有偶,40出头的林先生也遇到了同样困扰。在一次髋部外伤骨折后,林先生病情迁延不愈,骨质变得极为脆弱,整个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瓷娃娃”。经年累月的慢性疼痛让他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折磨。



最后,两位患者慕名来到浙大二院就诊,希望专家能够抽丝剥茧,揪出“怪病”的根源。


罕见疾病不简单
磷盐丢失引骨痛


经过系列检查后,张阿姨和林先生除了骨密度降低外,还出现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异常指标,意味着患有“低磷性骨软化症”


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的病因有许多,包括家族遗传、维生素D缺乏、肾脏疾病、其他药物引发等。但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等信息,浙大二院的内分泌科和肾内科专家先后排除遗传性、营养不良性、药物性低磷血症,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疾病——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



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


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是一种罕见病,临床发病率为250万分之一,其中70-80%是由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PMT)过度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引起血磷降低,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该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故极易漏诊或误诊,造成医治延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为了明确心中的猜想,精准拔除折磨张阿姨和林先生多年的“怪病”病根,内分泌科和肾内科专家先后找到核医学科进行多学科讨论。


病灶藏匿不显形
核素影像辨踪迹


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PMT)就像武侠剧中的“刺客”,病灶比较小,往往悄无声息埋伏在身体的某个隐匿角落传统的影像学检查难觅其踪,导致患者从出现症状至确诊、肿瘤切除之间的平均间隔为3-5年以上,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幸运的是,核医学科开展的18F标记的奥曲肽PET/CT显像对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极其敏感,仅仅通过1次扫描,就可以无创高灵敏特异性定位全身范围内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病灶,让“怪病”元凶无处遁形。


PET/CT影像提示:张阿姨左侧股骨存在高摄取灶,林先生左侧足底存在高摄取灶,说明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就藏匿在左侧股骨、左侧足底(图1和2)。


图1. 张阿姨的奥曲肽显像结果:左股骨高摄取灶,考虑PMT

图2. 林先生的奥曲肽显像结果:左足底高摄取灶,考虑PMT


随后两位患者转入骨科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磷升高,疼痛症状也明显缓解甚至可以尝试脱离轮椅行走,可以说是“药到病除”


特异显像揪病根

透明病理助精准


从张阿姨和林先生艰难的诊治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18F标记的奥曲肽PET/CT显像在“怪病”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么这个神秘的18F标记的奥曲肽PET/CT显像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18F标记的奥曲肽作为生长抑素类似物,能与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高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高度特异性结合,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与分析,是临床医生重大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火眼金睛”。


除了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18F标记的奥曲肽可以反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表达程度,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筛查分级分期治疗选择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等中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新选择。这也是浙大二院核医学科主任张宏教授率领团队提出的“透明病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张宏教授基于PET显像特有的分子识别和分子示踪优势,将无创影像学与有创病理学相融合,开展全身系统性的病理影像化新实践,致力于建立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的精准病理诊断与疗效评估,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疾病解读


低磷血症是临床实践中常常被误诊、漏诊的一类疾病。慢性低磷血症会在儿童中引起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TIO)是成人低磷血症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其系由肿瘤组织分泌大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作用于近端肾小管,导致尿磷吸收减少、经肾排出增加所致,是一种代谢性骨病。


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近年来全国都有零星报道,但发病率据报道仅250万分之一。因为TIO十分罕见,加上症状和骨质疏松等疾病极为相似,患者常常被误诊、漏诊,国内最长的有7-8年才被诊断。


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骨痛肌无力步态异常骨骼畸形脆性骨折以及易被误诊为关节炎等其他风湿性疾病等,部分患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


低血磷高血碱性磷酸酶尿磷排泄分数升高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的典型实验室检查改变,而血钙水平多为正常或轻度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


FGF23分泌异常增多是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的主要特征,因此可通过抽血检测血清全段FGF23水平进一步鉴别低血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分泌FGF23, 所以血清阴性的还是不能完全排除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诊断。


定位分泌FGF23的肿瘤在TIO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肿瘤大多是体积小、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几乎可以位于身体的任何地方,通过CT、磁共振等传统技术难以定位。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如68Ga-DOTATATE PET/CT、18F-AIF-NOTA-Octreotide PET/CT等在定位TIO肿瘤方面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识别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治疗方面,对于定位明确的肿瘤应予以手术切除,患者的血磷水平将在术后数日至2周内上升,并逐渐恢复正常。肿瘤难以定位、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须规律随访、定期复查,予以中性磷活性维生素D对症治疗,亦可考虑FGF23单抗——布罗索尤单抗(Burosumab),一旦定位肿瘤应积极手术。骨软化症是一种骨矿化障碍疾病,禁用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骨吸收抑制剂。


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体来说,TIO的预后良好。


——内分泌科李想、肾脏内科牟利军、风湿免疫科鲁晓勇、骨科李秀茅、核医学科周瑞  联合解读



浙大二院PET中心/核医学科


浙大二院PET中心/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医学科之一,是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主席、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核医学与放射医学防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拥有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形成医、教、研齐头并进的格局。


浙大二院PET中心/核医学科目前拥有西门子PET/CT 1台(解放路院区),联影PET/CT 1台(城东院区),开展近20种临床检查新项目,2023年开展PET/CT检查近万次,包括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在神经内分泌肿瘤PET诊断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除奥曲肽显像外,还常规开展18F-FDG代谢显像,针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18F-FP-CIT、18F-AV45和18F-AV1451显像,以及靶向前列腺癌的18F-PSMA分子影像精准诊断等。


来源:浙大二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