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5月31日-6月4日,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芝加哥正式召开,为国际肿瘤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
6月1日中午(当地时间),ASCO年会“ASCO Plenary Series: Rapid Abstract Updates”专场备受瞩目,该专场共有6项重要研究,其中三项来自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和王峰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先后登台报告,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会后,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荣幸地采访到了徐瑞华教授,聆听他对中国研究和中国学术力量高屋建瓴的点评!现将采访内容精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Q1: 本次ASCO年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有1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您对此有何感想?
这段时间我们都在芝加哥参加ASCO大会。这次会议盛况空前,ASCO候任主席在与我会面时表示,这是ASCO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参会人数超过5万。因此,整个会场非常繁忙和热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本届ASCO年会上共有13项口头报告。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同道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国内的同道,因为这些研究许多都是多中心的研究,正是大家贡献的智慧以及患者的参与才让这些研究有机会在ASCO舞台上进行展示。不光是中肿今年在胃肠肿瘤、肺癌、头颈部癌和妇科肿瘤等领域都有口头报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ASCO Plenary Series快速摘要更新专场,六项重要报告中有三项来自中国,两项来自中肿。今天与ASCO候任主席会面时,他也特别提到这个令人钦佩的成就。
这些成果显示了中国的肿瘤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得到了ASCO的认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探索更好的肿瘤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成果无疑将在推动临床实践和理念更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Q2:近年来,中国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体现了中国研究者的智慧和贡献。您如何评价中国学者在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临床研究可谓得到了蓬勃发展。十年前,中国学者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情况还比较少见,而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按数量计算,中国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些成绩说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药的开发和创新应用,都是中国在这个领域进步的体现。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国际创新药物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究者和研究资源;更反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在新研究方案和治疗措施探索中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研究者的高度智慧和优秀的设计能力,更需要良好地执行研究计划,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这些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治疗实践,也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关键性的变革。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成绩,显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Q3:您在本次大会的胃肠肿瘤专场也报告了一项研究,能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内容,以及您还关注到了哪些专场亮点?
今年的ASCO年会在胃肠肿瘤领域有许多令人兴奋的研究成果发布。后面的会议还将有大肠癌、上消化道肿瘤以及非肠癌等内容的专场口头报告,当然,还有一些快速报告。这些专场将包含许多新的研究内容。例如,在大肠癌方面,我们团队将报告一项研究,将两种免疫治疗药物进行联合探索,确实取得了令人惊奇的疗效。尤其是对dMMR型大肠癌进行新辅助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六周后,80%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这说明未来这种类型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手术治疗,当然这些还需要进一步证据积累。
此外,我了解到,来自法国团队采用较为激进的肝移植方法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也得到了一些非常好的结果,还有其他关于dMMR型大肠癌的晚期治疗进展,我认为这些研究非常令人兴奋,将来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诊疗方案。
Q4:近几年,胃癌领域有一些新靶点的探索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您对此如何评价?又有哪些期望?
胃癌在东方国家是高发癌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胃癌患者占全世界超过40%的比重。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特别是针对晚期患者的治疗。目前,胃癌治疗正逐步走向精准医疗时代,我们有不同的靶点和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免疫治疗中的PD-1抗体,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药物,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看到了Claudin 18.2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功。SPOTLIGHT研究和GLOW研究中,zolbetuxi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还有已经成功的HER2靶向治疗,这些方法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目前正在探索的还包括FGFR2b单克隆抗体和一些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此外,针对Claudin 18.2的探索也在进行,包括ADC和双抗体ADC等。在少见靶点方面,例如NTRK等,也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方向。
因此,胃癌领域的治疗正在向精准化发展,针对不同亚群患者,特别是具有独特靶点的患者,我们有更多新的方案。但毫无疑问,这个领域还需要继续探索。因为总体来说,患者的生存期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靶点和药物,或者现有药物更好的使用模式,这都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不仅要做好日常的诊疗,还要把资源投入到新的治疗方案探索上。
中国医学论坛报刘芊、贾梦婕发自美国芝加哥
审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瑞华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专家简介
徐瑞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
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
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主编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Nature Medicine、Nature Materials、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及CSCO年度成就奖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
2024ASCO年会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
邀您一起快意前沿、共襄盛会
快来选出你的焦点研究吧👇
我们将根据选择结果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进行点评!
所有参与调研的读者均可获得
价值150元的《中国医学论坛报》全年数字报阅读权限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