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卢洁教授和神经内科唐毅教授团队Radiology发表阿尔茨海默病无创脑刺激治疗新突破

2025-07-07作者:壹生君资讯
非原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放射与核医学科卢洁教授

和神经内科唐毅教授团队

Radiology 发表阿尔茨海默病

无创脑刺激治疗新突破


6月25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卢洁教授团队联合神经内科唐毅教授团队开展的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放射学领域顶级期刊Radiology以“Modulation of Cortical and Hippocampal Functional MRI Connectivity Following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in Mild Alzheimer Disease”为题正式发表。这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首次证实了4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在改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调节脑功能连接方面的显著疗效,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关键证据。放射与核医学科王涛与闫少珍为共同第一作者,卢洁教授与唐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全球有超过5000万AD患者,预计到2050年,患者数量将增至1.5亿。近年来,针对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的免疫疗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但其高昂的费用和潜在的输液相关反应及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等问题,使得临床应用受限。在此背景下,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因其能有效调节神经元活动,逐渐成为AD治疗的新兴非药物策略。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于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在宣武医院开展。研究共纳入46名轻度AD患者,接受40Hz tACS刺激,强度15mA强度,干预持续3周,随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在基线、第3周和第3个月分别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认知功能测试。主要结局为从基线到第3周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变化;次要结局包括从基线到第3周和第3个月的多个皮质网络内及皮质与海马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通过Fisher z转换相关系数(以下简称z分数)进行评估。


图片


在46名参与者中,真刺激组23人(中位年龄66岁),伪刺激组23人(中位年龄64岁)。在第3周时,真刺激组的MMSE(中位数评分变化,2 [IQR,1–5] vs 0 [IQR,-1至2];P=0.001)和MoCA(中位数评分变化,2 [IQR,0–4] vs 0 [IQR,-1至2];P=0.03)评分均高于伪刺激组。与伪刺激组相比,真刺激组在从基线到第3周的时间内,左侧海马与左侧中扣带回(z分数差异,0.29;FDR调整后P<0.001)和左侧海马与左侧额中回(z分数差异,0.16;FDR调整后P=0.004)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且在默认网络(z分数差异,0.40;FDR调整后P=0.046)内部的功能连接也有所增加。


图片

图片

tACS对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调节


该研究认为,对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Hz tACS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且这种改善伴随着海马与特定皮质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严格筛选患者并进行精准的刺激参数设置是实现这一疗效的关键。该研究为这一困扰医学界多年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END


来源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