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学笔记|儿童常用腹泻药——口服补液盐Ⅲ的应用方法及要点

2022-10-0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药学banner(1).png

点击上方图片,点击查看药学专题



“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秋季是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药物治疗方法中常见的液体疗法分为静脉输液和口服补液盐来治疗。静脉输液需在医疗机构进行,在这里主要介绍在家里服用方便的口服补液盐。


现国内口服补液盐主要包括口服补液Ⅰ、口服补液盐Ⅱ和口服补液盐Ⅲ。口服补液盐Ⅰ和口服补液盐Ⅱ溶液渗透压偏高,可能导致渗透性腹泻。另外还可能有潜在致高钠血症的风险。


口服补液盐Ⅲ是在口服补液盐Ⅰ和Ⅱ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改进而研制出的一种新配方(一袋 5.125 g的口服补液盐中含氯化钠0.65 g,枸橼酸钠0.725 g,氯化钾0.375 g 和无水葡萄糖3.375 g),它属于低渗性口服补液盐,可使溶液在小肠迅速吸收,减少静脉输液的必要性。而且能促进肠道分泌物的再吸收,可以减少粪便量、腹泻次数和腹泻持续时间,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避免高钠血症,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口服补液盐Ⅲ能补充水、钠、钾、葡萄糖,更有利于纠正机体脱水状态,是针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且性价比比较高的支持性治疗手段,属于液体疗法,用于预防脱水和治疗轻中度脱水。



口服补液盐治疗时机与方案


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一开始就需要服用口服补液盐。通常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 (<6 个月者:50 ml;6 个月~2 岁者:100  ml;2~10 岁者:150 ml;10 岁以上的患者随意) 直至腹泻停止。


口服补液盐Ⅲ是最佳液体,足量的口服补液盐Ⅲ,不仅可以预防脱水,还可以治疗腹泻。


补充轻中度脱水:对于出现轻中度脱水的腹泻患者,口服补液盐Ⅲ能及时纠正脱水,口服补液的用量(ml)=体重(kg)×(50~75 ml),计算所得的用量,在4小时内服完。之后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评估脱水情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无特殊情况可按预防脱水的用量服用。


重度脱水:对于重度脱水的患者,首选静脉输液,一旦患儿可以口服,立即给予口服补液盐Ⅲ,补充继续丢失的液体量。通常婴幼儿在静脉补液后3~4小时,儿童在静脉补液后1~2小时给予口服补液盐Ⅲ。


由此可以看出,口服补液盐Ⅲ可以全程支持腹泻患儿预防脱水及纠正脱水,是患儿防治脱水的理想选择。



那么口服补液盐Ⅲ在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不能直接食用药物粉末。


一袋药物需用250 ml温水溶解,随时口服,4小时内服完。不要加入多于或少于250 ml的水,否则容易导致溶液太稀或太浓而影响药物疗效。


不要用牛奶或果汁等其他任何液体替代水来溶解药物。牛奶、果汁里也含有盐、糖、钾等成分,会使电解质的量发生改变,影响补液效果;另外,加入牛奶、果汁的口服补液盐Ⅲ长时间放置更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


不要将一袋药物分成几次溶解,因口服补液盐Ⅲ属于复方制剂,无法精确拆分剂量,影响最终配置液的浓度及渗透压,进而影响补液效果。


配置好的口服补液盐Ⅲ不能长时间保存,建议未用完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应用加盖的杯子贮藏于冰箱,若24 小时后仍未用完应废弃。


严重失水、有休克征象或应用口服补液盐Ⅲ后失水无明显纠正者应改为静脉补液。


腹泻停止后应及时停药。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院区药剂科  宫淑艳

本文转发自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