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CGOG丨扎根基础,拥抱未来!精准转化医学分会场2精彩回顾

2023-06-11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3cgog kv16-91.png

2023CGOG|精准转化医学分会场2


2023年6月10日,承接着CGOG前一日以及上午主会场热烈的线下氛围,精准转化医学分会场2于14:00准时开幕,本场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峰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多个平台共吸引了10万人次在线直播观看。


首先,毕峰教授对大会历年来的发展表示肯定,强调了转化基础研究在消化系统肿瘤上的重要作用。沈琳教授致辞中提及包括免疫学在内的基础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得越来越重要,强调临床与基础密不可分的联系。希望本场会议带来各位科学家的思维碰撞,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李兵辉教授共同主持下开启会议上半场序幕。



本会场的第一份报告的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邱晓彦教授,其内容围绕着肿瘤干细胞产生的IgG与上皮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为主题展开。邱教授团队发现了非B细胞来源的IgG在生理状态下普遍存在,肿瘤细胞广泛产生IgG,且在存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后,邱教授阐述了唾液酸化IgG促进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介导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的机制, 发现唾液酸化IgG可能是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强调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上的潜力,并展望该研究在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巨大前景。



东南大学高山教授承接邱教授的分享,开始第二场的汇报,带来了关于免疫逃逸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介绍。其汇报内容先是展示了肿瘤领域的各个免疫检查点抑制;随后高教授的汇报着重于其既往研究的外泌体中的PD-L2表达以及肿瘤细胞的PD-1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的机制,同时对潜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探索。



第三位讲者是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胡小玉教授,她进行了以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探索和挖掘为题目的内容分享。胡教授先带领大家回顾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历史,分享了部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前沿观点。随后胡教授分析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新型靶点的相关探索。同时胡教授还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机制进行阐释,和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未来展望,胡教授个人也表示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后续发展寄予厚望。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鲁智豪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的韩传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宋永喜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李兵辉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也与三位上半场地讲者进行提问与互动。对于肿瘤免疫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与困境,临床研究痛点及转化研究等方面进行观点交换与碰撞,反响热烈。



延续上一场的热烈氛围,下半场在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志谦教授的主持下继续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



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开启汇报,主要围绕肿瘤微环境的免疫代谢相关内容进行展开。王教授展示了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解释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代谢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在体内实验中探究了靶向Kir2.1这一关键的代谢调控分子对肿瘤疗效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后续药物靶点开发、改变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邹强教授。邹教授从T细胞代谢控制与抗肿瘤治疗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肿瘤治疗的新观点。邹教授介绍了无氧糖酵解协助STING信号通路影响免疫细胞在抗肿瘤中的功能以及其机制,活性氧(ROS)在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给后续免疫代谢在肿瘤治疗中的转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最后一位讲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享了题目为“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从机制到临床”的研究汇报。彭教授先介绍了粪便微生物移植在临床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从临床问题出发,探究肠道菌群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聚焦胃癌患者的菌群特征,探究MSI-H人群在菌群移植后免疫治疗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对其逆转免疫治疗耐药机制进行了探索。最后,彭教授对肠道菌群后续临床应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进行了展望。



下半场的讨论环节同样引人入胜,精彩纷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章程研究员、陈杨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郝大鹏教授与下半场三位讲者进行交流。讨论围绕着肿瘤代谢、肿瘤异质性、基础研究与临床关系、代谢产物的靶向成药等多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地交流,给现场观众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思考。



大会尾声,张志谦教授提炼了各位专家汇报的主旨和启发,对讲者表示衷心感谢。最后大会主席沈琳教授发表感言,她提及消化道肿瘤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与各位基础、转化研究的科学家进行深入的协作探索,实现B to B(bedside to bench;bench to bedside)的良性循环,并衷心感谢各位科学家的到来!本场会议到此结束!


撰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朱博韬

审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谢通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