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在“杀手”之一,作为晚期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抗血管生成治疗单药或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作为国内具备学术活力和影响力的肿瘤领域社会学术团体,始终致力于通过学术交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肿瘤治疗的差距。基于此,CSCO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联合发起了“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力求通过传递抗血管生成的学术前沿信息、规范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用药,同时展示与交流临床专家的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最终促进国内抗血管生成治疗水平的提高。
2019年3月23日,“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沈阳站正式召开,会议邀请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与天津市肿瘤医院李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我国多个肿瘤领域专家,共同分享抗血管生成的学术进展与诊疗实践经验,现整理会议学术内容精粹,以飨读者。
大会主席韩宝惠教授、李凯教授——
主席致辞——通过巡讲不断成功举办,为规范我国血管靶向治疗指明方向
大会伊始,大会主席韩宝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今天沈阳站会议的顺利召开,“CSCO-CTTQ生命之光”巡讲活动正式步入第二年。通过去年系列巡讲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受到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好评。今年为继续丰富血管靶向内涵、充实循证医学证据,巡讲继续启航,期望能够通过系列会议,加强学界交流与探讨,肿瘤领域学者合力为攻克肿瘤,尤其是对于多靶点的血管靶向药物进行经验总结,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肿瘤医疗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名家讲座——聚焦血管靶向治疗学术前沿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主题环节,第一板块由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担任主持,从学术进展前沿出发,高屋建瓴地为广大与会学者阐述当前血管靶向的进展与其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做了题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联合治疗模式中的应用》的精彩大会报告,介绍到当前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不断有新型药物与新的治疗模式诞生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但当前对于如何优化患者治疗仍值得重点关注。
对于抗血管生成治疗来讲,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已然成为治疗NSCLC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是与以下三大类药物进行联合。
首先,与化疗进行联合。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血管靶向药物在一线、二线治疗中与化疗进行联合,获得的疗效能够较单用化疗得到显著提高,可谓是为患者治疗“锦上添花”。第二方面,就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包括各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研究结果证实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进一步得到延长。接下来应关注与这种联合治疗策略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以及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如何优化联合治疗的模式。第三方面,是血管靶向药物与当下新兴的免疫治疗进行联合,从当前临床研究角度可以初现端倪,期待今后更多临床证据,尤其是抗血管小分子TKI联合治疗的结果,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细化获益人群。
韩宝惠教授从纵观我国肺癌靶向治疗发展的角度介绍了《晚期肺癌血管靶向治疗的中国之路》。韩教授表示,抗血管药物靶向研究已经跨越了近半个世纪,多项里程碑式研究的诞生不断奠定肺癌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道路。当前,在我国获批治疗NSCLC适应证的有包括贝伐珠单抗、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安罗替尼在内的3个抗血管生成药物。
其中,安罗替尼是一类具有多靶点双通路作用机制的血管靶向药物。代表性研究ALTER0303研究证实,与安慰剂相比,安罗替尼能够显著延长患者OS达3.33个月,使得患者从一线治疗开始的中位生存从血管靶向药物最初的12个月延长到33.8个月,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安罗替尼在小细胞肺癌(SCLC)领域也展开积极探索。
今后,血管靶向治疗策略还应该更加关注对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和对于优势人群的选择;同时通过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药物作用机制;并进可能地避免药物给药方式的局限性,从疗效和安全性、方便性等多方面为患者带来获益。
循证之路——血管靶向治疗最新研究数据发布
该学术环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静教授与安阳市肿瘤医院王俊生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天津市肿瘤医院陈金良博士在报告中详细梳理了ALTER1202研究的各项内容。ALTER1202研究是一项盐酸安罗替尼对照安慰剂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SCLC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安罗替尼显示出较好的临床获益,将主要终点PFS延长3.4个月,P<0.0001;OS的数据尚未成熟,但已经表现出获益趋势;同时入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获益显著,较安慰剂组提高58.44%,P<0.0001;治疗安全性可耐受。与此同时,多项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安罗替尼治疗均能够带来获益,基线出线脑转移的患者也能够从安罗替尼治疗中显著获益。
总的来讲,SCLC近年来的生存疗效数据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5%,盐酸安罗替尼开展的这项研究无疑为SCLC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也为SCLC三线治疗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证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宋岩教授介绍了另一项盐酸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及以上晚期食管鳞癌的ALTER1102研究。该项多中心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和黄镜教授牵头在全国开展。
研究结果证实,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二线及以上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02 个月和1.41个月,延长达1.61 个月,风险比(HR)为0.46,P<0.0001;大部分亚组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PFS更优。不过安罗替尼治疗的OS数据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分析可能与两组患者在出租后继续接受其他治疗比例不均衡有关(安罗替尼组与安慰剂组出租后接受治疗比例分别为41.24%对72.73%),可能一定程度影响OS,还需要进一步予以证实。同时,安罗替尼也被证实能够提高客观缓解率(ORR)和DCR,毒性可耐受,可作为晚期食管鳞癌后线治疗新选择。
这项研究结果于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研讨会 (ASCO-GI)进行公布和交流,向世界范围发出了中国研究的声音。
实践分享——个体化开展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
在会议第三板块的病例分享与讨论环节当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艳教授担任主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思远医生、辽宁省肿瘤医院商冠宁医生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任伟医生现场分别分享了安罗替尼在肺癌、软组织肉瘤和食管癌治疗中的病例,并阐述在治疗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
会议期间,与会多位教授就各瘤种的病例诊疗过程和安罗替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中,展示出对于安罗替尼使用的信心、对未来药物治疗策略如何制定的思考,为与会学者带来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沈阳站为整体巡讲带来了“开门红”,相信能够进一步促进血管靶向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将循证研究内容进一步向广大肿瘤领域学术进行传递,从而助力血管靶向规范化治疗,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