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中国成立70年间,多位老专家亲历了我国消化学科发展和进步,现在协和医院消化科工作41年的鲁重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祖国70岁生日之际,她作为新中国同龄人,与本报记者分享了她个人和学科发展的故事,回首这段光辉岁月。
鲁重美教授
进入协和学习,是人生一大转折点
鲁重美是跟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共和国的经历就是她的经历。
“上山下乡是在怀化,1973年参加工农兵学员入学考试,考取第一名,进入湘雅医学院,那时叫湖南医科大学,197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病理教研组。但是我总觉得,即使读了工农兵学员,毕竟底子比较薄,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我看到协和面向全国医学院校招生,就报名了。我爸爸(鲁恩赐,时任湘雅医学院外科主任)听说后,就讲你肯定考不上,因为协和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治学严谨,严格,严厉,要求高。我说考不上就考不上,但这样可以逼着我学东西。考试结果还不错,大概有100多名考生,我考了第3名。之后跟着8个同学一起到北京复试,就这样被录取了。这是我这一辈子很大的一个转折点。”鲁重美回忆道。
鲁重美报考协和医院消化科研究生,是因为父亲鲁恩赐的建议。鲁恩赐是搞消化外科,希望女儿能搞消化内科。就是因为这个动机,鲁重美与消化内科结缘,于1978年9月到协和医院报到。
在协和学习的难忘一事
鲁重美到了协和医院之后,师从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
“张老师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说你是工农兵学员,医学基础不够扎实,要求我从实习医生做起,而其他一起考取内科的所有研究生,都是做住院医师。我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下去。做实习医生期间,除了在病房值24小时班,我还写了140多份大病历。1982年底《中级医刊》找张老师约稿,题目是‘写好大病历的体会’,张老师让我来写。他看了我写的稿子以后,认为我这一年没有白费,能够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只有这么一步一步地去实践,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我父亲也非常支持我这么去做。老一辈都认为这是做好住院医师的基础。”
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最终目的是为病人服务,使来协和的患者得到最精准的诊断与治疗。
目睹消化内镜技术的蓬勃发展
鲁教授说,最初协和消化科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胃镜室,而且是纤维胃镜,数量也很少。当时的胃镜大约11 mm粗,病人做检查时特别难受。在协和陈敏章教授带领下,消化内镜起步为艰,但大家团结一致奋力拼搏。 消化科要求所有消化科医生熟炼掌握胃镜和肠镜,这是消化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继而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量体裁衣”,深入发展。
协和医院是国内第一家办内镜学习班的,全国各地的年轻医生都来学习,一共办了几十期。现在全国大约有数万消化科医生能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还成立了相应的亚专科学会和协会。以前胃里长个东西,就得靠钡餐,但是也不知道良性恶性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现在的消化道内镜技术使胃肠道内镜检查几乎没有盲区。
另外,胰胆疾病也可通过超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等,结合放射诊断例如核磁胰胆造影(MRCP)等数项新的技术,对病人进行更为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医疗技术和器械的长足发展大大促进了消化疾病的诊治。目前全球都在研究和发展消化道内镜机器人,其前景广阔辉煌。
最后,鲁教授还强调,科技创新和发展使医生手中掌握的“武器”越来越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医生们为患者服务的那颗真诚的心。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杨力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