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来大姨妈前总发火!是我的错吗?

2018-01-14作者:外科医生资讯
精神

这个世上还有比大姨妈更让人烦躁的东西吗?

没有……

来大姨妈的女人

就像个炸药包

看什么都不顺眼

莫名烦躁,随时可能发火

会忽然觉得生无可恋

什么也不想做

嗜睡又失眠

想暴饮暴食又吃不下

人们总开玩笑说来姨妈的女人不能惹,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女人在特殊时期心情烦躁、身体不舒服是正常的。

其实不然,大姨妈的破坏力可能远超出你的想象。

杨女士自从20年前生了孩子,月经前总被一种“怪病”苦苦纠缠:浑身无力,四肢冰冷僵硬,路都走不稳,必须躺在床上;跟她说话,只能一个字两个字地回答你,或者答非所问;神经紧绷、时不时观望四周,有一丁点儿声响就容易受到惊吓;还会控制不住地莫名流泪……

这种情况持续两三天就能消失,但是在20年间反复发作,每年总有那么几次。

到底是患了什么病?丈夫、孩子带着她四处求医,北京、上海各大医院,各种检查和药物,记不清尝试了多少,诊断结果五花八门,却总是令人失望,甚至有人开始议论说她是被魔鬼附身了

正当一家人绝望之际,杨女士经人介绍来到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陈炜主任的门诊。陈炜主任发现杨女士的症状与月经密切相关,初步考虑为“经前期烦躁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

杨女士当时很困惑,自己明明是身体不舒服,怎么就有精神障碍了?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还是住进了精神卫生科病房。经过仔细检查,她被确诊为“经前期烦躁障碍”。用了药物治疗,住院期间杨女士第一次安然度过月经期,而且那些古怪的症状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

其实,经前期烦躁障碍这种病非常普遍。大约80%的健康育龄阶段女性会被困扰,其中3%-8%会表现得特别严重,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高风险人群

  • 20-40岁

  • 曾经生育过

  • 有抑郁家族史

经期烦躁很普遍,但并非可以忽视的正常现象。在美国,临床医生称之为“经前期烦躁障碍”,国内我们一般称为“经前综合征”。

如果你在大多数月经周期中存在以下≥5个症状,并且在月经开始前1周出现,月经开始后几天内症状逐渐改善,就需要警惕经前期烦躁障碍:

1.明显的情绪不稳(例如,情绪波动、突然感到悲伤或流泪,或对拒绝的敏感性增强);

2.明显的易激惹或愤怒或人际冲突增多;

3.明显的抑郁心境、无望感或自我贬低的想法;

4.明显的焦虑、紧张和/或感到烦躁或有站在悬崖边的感觉;

5.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下降(例如,工作、学校、朋友、爱好);

6.主观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

7.嗜睡、易疲劳或精力明显不足;

8.明显的食欲改变,进食过多或对特定食物的渴求;

9.睡眠过多或失眠;

10.感到被压垮或失去控制;

11.躯体症状,例如乳房疼痛和肿胀,关节或肌肉疼痛,感觉“肿胀”或体重增加。

如果患有“经前期烦躁障碍”也不用害怕,即使是症状严重的患者,我们也可以用药物治疗。

1. 症状治疗。

主要是精神科类药物如抗抑郁药,有效率可达60-70%。

2. 排卵抑制剂。

严重病例可采用排卵抑制剂,效果确切,但可能诱发药物性绝经。

症状较轻,不需要药物治疗,可以自己主动调节:

1. 心理调节

  • 如果你是女性,希望你在月经来临前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不要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

  • 敲黑板!男性们请注意,要在特殊时期多多关心你身边的她,家人朋友的陪伴安慰、疏导支持很重要。

2. 调整饮食

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限制钠盐和咖啡、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适当锻炼身体

每天走路半小时,或者骑车、游泳、瑜伽效果都不错哦。

来源:邵逸夫医院

作者:精神卫生科 吕丹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