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导致的疫情突然袭来,后逐渐演变为全球大流行。人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在疫情暴发初期,预警机制的失灵、医院感染的出现、应急处置的滞后、物资人员储备的断层等问题暴露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修补短板、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新挑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要求,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负责,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协同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0多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及医院行政管理专家,历时1年余,召开了多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共识》总结了上海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1.医疗机构各科室/部门应建立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实施特殊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以及相关感染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监测。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手术部位感染、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等。
2.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
①规范手术部(室)建筑布局、人员配置与设施设备配置;
②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低蛋白血症等;
③正确进行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④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建议36~38 ℃;
⑤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规范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⑥术后加强手术切口情况的监测。
3.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
①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②穿刺时皮肤消毒、穿刺点日常消毒建议采用0.5%以上的葡萄糖酸氯己定;
③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
④采用最大的无菌屏障;
⑤严格执行手卫生;
⑥导管接头采用乙醇棉片进行擦拭消毒至少15 s或参照产品说明书;
⑦开展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并持续质量改进。
4.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
①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③尽量减少尿管通路的开放,维持无菌密闭式引流;
④不应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
⑤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⑥采用间歇导尿替代长期留置导尿;
⑦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并持续质量改进。
5.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
①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②若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③口腔护理每6~8 h 1次,使用0.2%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口腔黏膜、牙龈等部位擦拭或冲洗;④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⑤建议采用气囊上方有负压吸引孔的气管插管;
⑥应控制与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
引用本文: "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撰写组. "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2021年)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11) : 647-655. DOI: 10.3760/cma.j.cn311365-20210916-0033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