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健康向“新”力】天肿岳东升团队肺癌辅助靶向治疗创新研究——突破传统模式 探索治疗策略新方向

2025-02-25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开栏语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向新而行,是天肿团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展现的澎湃活力,是守护人民健康赋予的不竭生命力。

以新提质,以质促新。今起开设《健康向“新”力》专栏,真实记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成果,聚焦医院以科创促进行业发展的源源动能,以前沿引领现代医学与科学研究的智慧交锋,以仁术守护生命希望的不变初心。

video

肺癌辅助靶向治疗创新术后辅助模式

重塑传统治疗理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医疗技术创新奖一等奖获奖团队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新发病人数已突破100万,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榜首。


与此同时,仍有许多肺癌新发病例在初次确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加剧。

如何为肺癌术后患者开展更为精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如何有效延长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是肺癌诊治领域亟待攻克的核心课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团队,十年磨一剑,开辟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新策略,这些突出探索对于改写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及CSCO指南、指导我国肺癌临床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EVAN研究

十年一剑

成功探索“去化疗”治疗新策略

由于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超七成患者发现时已是局部晚期甚至晚期。曾经,对于Ⅱ期和Ⅲ期的肺癌术后患者,指南推荐进行3-4个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但研究发现,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且副作用明显。

“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明确的,而获益却十分有限。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新路,希望以更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以‘去化疗’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活得更长久,活得更舒适。”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副主任岳东升教授介绍,2010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王长利教授的牵头下,团队设计并开展EVAN研究,为IIIA期肺癌患者的术后治疗策略探索新方向

EVAN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针对IIIA期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本次研究,全国共有16家中心参与,纳入102名受试者,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比较术后靶向治疗与单纯化疗在ⅢA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EGFR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占比高达45%,这项研究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仅在我国范围内,每年就有超过25万名新发肺癌患者可以从中获益。”岳东升教授说。

十年磨一剑,2020年底,EVAN研究终于完成。研究结果证实,与常规化疗相比,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61.1个月提高到了84.2个月,延长了几乎两年;5年生存率也从51.1%上升至84.8%,提高超过33%。这一研究,开创了肺癌术后患者辅助靶向治疗的先河,证实了IIIA期EGFR敏感突变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主要治疗策略。



作为全球首个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总生存率阳性结果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22年8月发表于权威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研究改变了肺癌的传统治疗模式,相继被纳入国内多项诊疗指南——曾经,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如今,临床医生可以将靶向治疗作为必要治疗,将化疗作为选择性治疗手段。

“我刚进入临床时,Ⅲ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30%,而EVAN研究将5年生存率提升至80%以上,使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岳东升教授表示,虽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看到研究结果以及它为临床带来的改变,深感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由于成果突出,该研究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岳东升教授荣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称号,研究相关内容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等肺癌专业指南。

Ostar研究

精准治疗

开创肺癌I期患者辅助治疗新模式

除在肺癌中晚期研究领域持续发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癌肿瘤团队不断攻关克难,也在不断创新着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方案,助推肺癌进入慢病管理时代。

岳东升教授介绍,多年来,临床研究都表明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68%~94%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高危因素的I期患者复发风险较高,但对于这部分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式推荐。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了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Ostar研究

这又是一条前人从未涉足的路,前路虽茫然未知,但开创性的探索将为患者和当前的治疗带来更多突破的可能。“我们发现,有些患者是不需要吃药的。我们想筛选出在辅助治疗中真正获益的人,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有效降低肺癌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岳东升教授回忆这一探索的初心。

在回顾医院近300份相关患者临床资料后,团队发现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具有微乳头、实性成分≥10%、复杂腺体≥15%、STAS阳性这四大特征的人,一般预后较差,传统化疗效果不理想,且复发风险较高。

基于大量临床观察与数据分析,2022年10月,他牵头开展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完全切除后I期具有高危因素的EGFRm 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以筛选能从辅助奥希替尼中获益的I期人群,并通过对治疗前和复发时肿瘤样品检测数据、基因变化和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机制。

截至2024年6月,这项临床研究已完成入组,共纳入70例受试者,目前正处于随访阶段。“到今天,参加研究的高危I期NSCLC患者有的已经服药2年,还没有一个人复发。通过ctDNA动态监测发现,术后基线期7名患者在服用药物3个月后出现ctDNA清零。”岳东升满怀希望,期待这项研究能够完善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提高外科诊疗后辅助治疗标准,创造更大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效益。

该研究前期成果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中标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58计划”临床试验基金,并成功发表于2023年世界肺癌大会。这些探索不仅进一步深化医学界对早期EGFR敏感突变患者辅助靶向治疗疗效的认识,更为早期肺癌的治疗精准化、慢病化开辟了全新篇章。


肺部肿瘤科团队愿景


作为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医疗团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致力于以科创推动学科进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提供精准、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最大限度获益。


通讯员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周妍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