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复发卵巢癌二次减瘤术的研究进展

2021-10-14作者:CMT快讯资讯
妇科肿瘤非原创

问:复发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难点,对于复发患者是否进行手术也是热点问题,能否请二位专家介绍一下您们的经验?



【专家简介


3db6ef3ba09daf246c8445ed885399e.png

王 珂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天津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行政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委

天津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委

天津市医学会妇科内镜分会委员

妇科肿瘤MDT专家


王珂教授:卵巢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大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后能达到缓解,但仍有70%的患者会在3年内复发,对女性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卵巢癌复发分为铂敏感复发和铂耐药复发,前者指发生在化疗结束后6个月及以上的复发,后者指发生在化疗结束后6个月内的复发[2]


手术是卵巢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器械和操作水平的进步,微创技术被用于部分首次减瘤术。除首次减瘤术外,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也逐渐进入临床实践[3]。作为一种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方式,其实施方式与晚期卵巢癌的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相同,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肿瘤负荷,即所谓的“减瘤手术”,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4]


二次减瘤术达完全(R0)切除至关重要


一项Meta分析纳入9项非随机研究,评估1194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二次减瘤术后的生存率。结果显示,复发性卵巢癌完全切除(即R0切除)与患者总生存期(OS)相关,完全切除每提高10%OS提高约3个月[7]。基于现有循证医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根据复发类型选择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提倡复发时间>6个月、评估病灶孤立可以完全切除、无腹水的铂敏感复发患者,可考虑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3]


二次减瘤术临床研究进展


但由于既往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相关的临床试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是否进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一直存有争议[4]


GOG-0213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国际性、随机、前瞻性Ⅲ期研究,旨在探索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使用含铂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是否会提高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5]。该研究结果表明,和单纯及逆行化疗患者相比,行二次减瘤术及化疗并未改善患者OS及PFS;尽管达到R0切除的患者能够从手术中获益,但相较于未手术患者,没有提高OS;且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第6周才恢复[6]


但AGO DESKTOP系列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回顾性研究DESKTOP I发现,在进行减瘤术的复发卵巢癌患者中,与有任何大小肿瘤残留的患者相比,无肿瘤残留的患者OS更长,中位OS高达45.2个月,并且发现三个独立因素:体能状态(ECOG 0 vs >0)、初次手术后肿瘤残留(0 vs>0)和腹水(少于500mL)均对能否实现手术完全切除有显著的影响,即AGO评分[7]。随后的DESKTOP II研究证实了AGO评分可以准确预测至少2/3首次铂敏感复发且接受了二次减瘤术患者的手术结果,且准确率达95%[8]


另一项评估减瘤术在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的Ⅲ期研究AGO DESKTOP III/ENGOTov20,基于AGO风险评分系统筛选患者,仅纳入AGO评分阳性的患者。其结果显示,意向治疗分析(ITT)人群中,减瘤术明显增加患者中位OS和PFS,分别延长7.7个月和4.4个月。进一步的Post-hoc亚组分析显示,完全切除组对比未手术组OS获益超过12个月(61.9个月 vs 46.0个月),接受手术但未完全切除组的患者较非手术组表现更差(28.8个月 vs 46.0个月)。AGO DESKTOP III是首个证实复发性卵巢癌接受减瘤手术有OS获益的前瞻性随机试验,证明了合适的患者行完全切除的重要性[9]


【专家简介


85957f8220eede500e285ea6b6a080c.png

刘文欣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工作25年

擅长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肿瘤、腹膜后肿瘤等各种疑难手术,擅长妇科机器人及腹腔镜微创手术

现担任«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

主持及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


刘文欣教授:除了上面王教授介绍的研究之外,我国也对二次减瘤术进行了探索。来自中国的随机Ⅲ期研究SOC1/SGOG-OV2对晚期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纳入iMODEL风险评分≤4.7的低危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结果显示,接受二次减瘤术的患者较未手术组中位PFS显著延长5.5个月;在探索性分析中,手术达R0组较非手术组存在显著PFS获益,但手术达R1组无明显PFS获益。随机分组后的总生存时间减去手术和化疗(不包括靶向治疗)的总治疗时间(TFSa)的中期分析表明,与单独化疗相比,二次减瘤术会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手术组OS和TFSa数据尚不成熟,需进一步随访[10]


三项研究对比如下表所示(表1)。


f10f938e1c7dc0cdc8664765370523c.png

1. SGOG SOC-1GOG-0213AGO DESKTOP III的对比


展望未来:机器学习的应用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不同患者接受二次减瘤术的获益差别较大,且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能否达到R0切除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故准确预测患者是否可达R0切除对患者及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有学者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了相关探索。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发布了一项HELP-ER研究。该研究旨在提高对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结果的预测能力,通过回顾性分析优化AGO评分,通过增加其他临床变量比如循环HE4和CA125水平,以提高对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果的预测能力。该研究预测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局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1),利用一致的随机森林方法(X和Y分别指输入和预测),一组临床特征可以预测手术结局[11]


861c1752765ed2462ad7dfbb255a30d.png

1. 预测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局的工作流程


结果显示,与术中仍有肉眼残留病灶的患者相比,获得最佳手术结果的患者循环HE4水平明显更低;此外,基于100个连续进行的随机训练和测试集,机器学习算法对临床变量(如血清HE4水平、血清CA125水平、年龄、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评分和发生腹膜癌扩散)进行检测,平均曲线下的面积达78.4%。说明该算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预测患者的手术结局,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结果。然而,机器学习需大量的数据来解释生物学和临床变量,才能产生足够准确的预测效能,且有许多影响预后的不可预测的因素。鉴于这些局限性,该算法将在来自HELP-ER研究的前瞻性国际队列中进行验证[11]


临床上复发性卵巢癌的处理较为棘手,选择化疗或者二次手术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指南,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据。为了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需通过术前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同时需要考虑其工作状态、年龄、并发症,及患者治疗意愿和动机,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出现,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将会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Moore K,et al. Engl J Med. 2018,379(26):2495-2505.

2.CGCS中国卵巢上皮性癌维持治疗指南(2021年版).

3.2021 NCCN V2卵巢癌指南.

4.孟凡良,等.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20,10(02):34-38. 

5.Al Rawahi T,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2013(2):CD008765.

6.Coleman RL,et al. N Engl J Med.2019 Nov 14;381(20):1929-1939.

7.Harter P, et al. Ann Surg Oncol. 2006 Dec;13(12):1702-10. 

8.Harter P, et al. Int J Gynecol Cancer. 2011 Feb;21(2):289-95.

9.ASCO 2020. Abstract no.6000 .

10.ASCO 2020. Abstract no.6001.

11.ASCO 2021. Abstract no.5558.


审批号:MI-OLA-0302-CN

免责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编辑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