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奇峰团队成果见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放疗联合标准一线特瑞普利单抗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效果更佳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0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naive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和放疗用于初治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一项单臂Ⅱ期试验

发表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4.7)

通讯作者:王奇峰

第一作者:吴磊

主要作者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


推荐理由


王奇峰教授团队开展的Ⅱ期研究表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放化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ORR 45.5%,中位PFS期9.8个月,OS期16.5个月)及可控安全性,证实了放化疗与免疫协同增效的潜力。研究首次为不可切除晚期患者提供了新方案,其生物标志物发现(CD8+ T细胞等免疫浸润与预后相关)为精准筛选受益人群奠定基础,并推动了局部治疗联合全身免疫的革新,为改善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解读


2024年8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奇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题为“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naive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的研究。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放疗联合化学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策略革新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肿瘤,约占全球病例的50%。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伴远处转移,治疗手段有限且预后较差。目前,NCCN指南推荐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作为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方案,但其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仅为5.7~7.3个月。既往回顾性研究表明,针对寡转移患者加入放疗可延长PFS和总生存(OS),但缺乏前瞻性数据支持。为此,王奇峰团队开展了一项单臂前瞻性研究,探索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在晚期ESCC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历时近四年,共筛选56例患者,最终入组33例,主要为寡转移患者(27例)及不适合根治性手术的IV期患者(6例)。其中26例完成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的放疗(50~60 Gy)及4周期紫杉醇/卡铂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人群(33例)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2.2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11.5个月,中位PFS期显著延长至9.8个月(较既往标准化疗免疫组提升近40%),中位OS期尚未达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重减轻和厌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包括淋巴细胞减少(82%)、中性粒细胞减少(27%)和白细胞减少(24%),整体安全性良好可控。


生物标志物分析揭示,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CD11c+树突状细胞及CD68+巨噬细胞密度与治疗反应及预后呈正相关。基线血清IFN-γ水平升高与治疗中IL-6水平降低及PFS延长显著相关,提示其可能作为疗效预测标志物。该研究首次证实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ESCC中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寡转移患者提供了更优生存获益。


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美国放射治疗年会(ASTRO)“杰出摘要奖”,成为全球2000篇摘要中仅30篇获奖者之一,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基于此,团队已启动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ChiCTR2300070300),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普适性,并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未来研究将聚焦优化放疗剂量模式、联合新型靶向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以突破免疫耐药瓶颈,推动食管癌治疗向精准化和长效化发展。


专家点评


该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为晚期ESCC患者的治疗策略革新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项研究源于临床实践中对现有治疗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尽管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晚期ESCC标准方案,但其PFS期获益仅约6个月,远未满足患者对长期生存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回顾性证据提示放疗可能通过激活局部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产生协同效应,但缺乏前瞻性数据支撑。基于此,我们发起了一项单臂、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索特瑞普利单抗、紫杉醇/卡铂联合放疗的三联疗法在不可切除、IV期ESC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共纳入33例经MDT评估无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晚期患者,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50~50.4 Gy放疗联合紫杉醇+卡铂化疗)加特瑞普利单抗免疫治疗,随后进行特瑞普利单抗维持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案的临床获益显著:ITT人群中ORR达45.5%,中位PFS期为9.8个月,中位OS期达16.5个月,且1年PFS率和OS率分别高达41.9%和69.7%。值得注意的是,完成全部放化疗的26例患者中,ORR进一步提升至57.7%,中位PFS期延长至12.8个月,提示治疗依从性与疗效的密切关联。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与化疗及免疫治疗预期毒性一致,3级以上AE发生率低且无治疗相关死亡,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生物标志物探索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与治疗反应及预后的正相关性,这为后续精准筛选免疫敏感人群提供了潜在分子标记。此外,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局部放疗在晚期ESCC治疗中的战略价值:通过增强肿瘤局部控制、克服免疫逃逸,放疗可能重塑“寡转移”患者的生存结局,这与肺癌等领域的研究趋势不谋而合。目前,基于本研究的阳性结果,我们已启动I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计划纳入更多中心、扩大样本量,并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晚期ESCC中前瞻性证据的空白,更为全球食管癌治疗格局注入新思路——将局部治疗从“姑息手段”升级为“系统治疗的重要组分”。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优化放疗剂量模式、联合新型靶向药物及探索双特异性抗体等策略,进一步突破免疫耐药瓶颈,推动ESCC治疗迈向精准化与长效化的全新时代。同时,我们也呼吁学界重视寡转移状态的动态评估,以及MDT协作在复杂病例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期”与“提升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作者简介


王奇峰 教授
通讯作者、点评专家

主任医师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胸放一主任

四川省学术技术后备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中华放射肿瘤治疗学委员会十届青委 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胸部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肿瘤康复委员会 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擅长:胸部肿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主持省科技厅重点研发和人社厅项目,目前已经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ASTRO发言和获得最佳摘要奖。代表作发表在NC,IJS,MedIA,ASO等期刊


吴磊 副主任医师
第一作者

医学博士在读

四川省肿瘤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胸部放疗科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东病院 访问学者

四川省医学创新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治疗分会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

北京放射治疗与损伤修复专委会放射外科学组委员

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数篇。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一项。参编3部肿瘤学专著,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


团队介绍



王奇峰教授团队以胸部肿瘤(食管癌、肺癌及纵隔肿瘤)为核心研究方向,聚焦放射治疗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在精准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团队依托国际领先的放疗设备(如TOMO刀、射波刀等)及多模态图像引导技术,构建了涵盖立体定向放疗、呼吸门控4DCT、剂量雕刻等技术的精准诊疗体系,显著提升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科研方面,团队主导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90余篇(含SCI论文30篇),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其学术贡献包括参与制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及四川省地方共识,主编/参编专著5部,并获40余项专利授权,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方案,相关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团队同时承担高校教学、住院医师及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任务,以“仁爱敬业、团结创新”为核心精神,致力于打造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肿瘤诊疗高地。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