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宇明教授:南京禄口机场相关疫情的热点问题分析

2021-08-0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呼吸感染原创

近期,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已呈现跨省传播,成为输入性疫情引发国内传播的新模式。在严格管控疫情和加速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发生多省疫情扩散引发了公众的担心和顾虑,这主要来自对于未来巨大不确定性的不安,以及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等。为此,《中国医学论坛报》就相关热点问题专访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西南大学附属公卫医院王宇明教授,以回应大众关切。


王宇明.jpg

王宇明教授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会不会失控或者继续恶化?

王宇明教授:从7月20日起,在南京禄口机场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样品中出现阳性结果。之后短短十几天时间里,该机场疫情关联病例行程轨迹已涉及15省份36市(截至8月2日)。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国人深感震惊。从已完成基因测序的病例来看,目前引起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的毒株是德尔塔(Delta)毒株。德尔塔毒株是目前全球疫情流行的最主要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德尔塔毒株相比最初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症状更不明显,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载量较高,治疗时间较长,更易发展成为重症。有人认为,南京禄口机场疫情相当于或者超过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情况十分严重。是不是这样?正确的对策应该是什么?


最近有专家分析,南京及其他中高风险地区均已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如果管控有效,可在数周内得到控制。倘若后续各省市未再出现脱离机场这条线路的无源头社区扩散病例,即没有更多的二代和三代病例发生,本轮疫情的规模仍可控制。如果进一步出现了较多与禄口机场无直接相关的病例,则标志着疫情规模会扩大,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目前正值暑假旅游旺季,本轮疫情是从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禄口机场开始暴发。除了禄口机场,还出现了一个二次传播聚焦点,即张家界“魅力湘西”景区。对此,在国家政府的严格督导下,多地已果断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突出快、狠、严、扩、足,即响应快、管控狠、措施严、精准扩大排查范围、备足隔离场所,坚决做到应隔尽隔,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病毒前面。从目前对各地30多起疫情处置效果看,防控措施是有效的。除了江苏以外,大部分地区只是零星扩散。


与前一段时间的过于松弛相比,目前这个阶段民众突然如梦初醒,紧张一下也是必要的,当然无须过度紧张。我观察这次民众的反应并不像早期疫情的恐慌状况,大部分人还是比较理性的,过度反应者很少见。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相信我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具有十分先进的应急处理经验,不可能像很多其他国家那样一下子控制不住而出现大暴发。国家需要依靠经验和智慧,既能够做到精准防控,又不会出现像去年武汉那样大规模的封城,也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为此,我们仍应当严格遵循防控策略,加强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作为个人应严格做好防护,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保护好“鼻口眼”,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出门、少聚会,则完全可以有效防控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这里尤其要强调戴口罩,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疫区全民一起都戴N95口罩,将不失为一个非常简单而实效的方法。

我们从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扩散事件中可以学习哪些经验?

王宇明教授:实际上禄口机场疫情扩散事件只是国际上COVID-19大流行反复接力和扩散的一个典型事件。因为该事件起源于机场,影响巨大,至今已经扩散到全国各地,现症感染者400余例,无症状感染者100余例,值得很好总结。


第一,是否传播途径已经发生改变?


即密切接触者的呼吸道传播不再是唯一途径,而可能是通过密切接触包括对于污染物的接触感染。然而,应该看到,这种传播方式仅限于很短的时间内,而且仍然必须有与呼吸道接触的途径。例如,禄口机场的清洁工先通过手接触污染的食物等,再通过污染的手接触自己的呼吸道(口鼻),从而发生传播。因此,传播方式略有差异,还是大致一样,即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从这一点看,机场对清洁工人的清洁消毒知识教育还有待加强。


第二,疫苗是否具有保护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继广东佛山等地疫情之后,应该说疫苗再次面临实践的检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对于疫苗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有没有保护作用?二是能否降低疾病病情程度和病死率?很明显,禄口机场的员工全部都接种了疫苗,但是感染和传播还是发生了,而且初步看来重症化率也并不低。这初步提示,前一段时间寄希望于疫苗一步到位的观点应该重新认识。这至少提示一点,即我们不能够完全依赖于疫苗,因为疫苗的局限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不同人群和(或)种族免疫力的差异、疫苗种类与质量差异等。这使我想起过去一件事,20世纪90年代曾经发现亚洲的民航事故率高于欧美,调查发现亚洲飞行员倾向于相信自动化驾驶系统,而欧美国家飞行员则倾向于不相信这种系统,而采用了手动驾驶操作,这就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


至少对于当前而言,完全寄希望于疫苗解决问题的看法确实应该有所改变,加上部分人群还不能推广疫苗接种,最重要的保护措施可能还是戴口罩等基本措施,而且这些措施在任何人群都简便易行,不可或缺。总之,在总体策略上,应重视和严控疫情,积极推进疫苗接种,稳定人心,杜绝恐慌;在战术上,不能够单纯依赖某一个方法,“吊死在任何一棵树上”,即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疫苗接种上,认真做好所有防控工作,达到滴水不漏。这就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第三,为什么发生在中等大小的南京禄口机场,而且传播很快很广?


我过去多次提到,机场不仅流动性大,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反应速度稍有迟疑,顷刻之间就可传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


对于南京禄口机场,过去有人撰文说:该机场客流较少,与其发达城市地位极不相称。他说,每次从南京禄口机场降落,打车到市区时,发现出租车排成长龙,等候的乘客却不多,几乎不用排队直接上车。不像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等地机场那样,需要排很长的队才能坐上出租车。换言之,虽然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不少,但是在全国还只能排到第12位。


既然如此,为什么疫情传播起源于中等大小的南京禄口机场?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首先,目前国内国际大机场的应急系统、分区管理、熔断机制都比较成熟,而中小机场基本上没有国外航班,所以相应机制远远不够完善和成熟;其次,本次传播是从俄罗斯飞来的CA910次航班,CA910航班的最终目的地为北京,而南京禄口机场在2020年成为“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之一,实际上承担了对航班上可能存在的境外输入疫情的“首检”、“首防”任务,而该机场的国内和国际部并没有分开,境外航班和境内航班清扫的垃圾没有分别运送,人流也是混杂的。


有人问,既然该机场不大,为什么传播很快很广?第一,所谓 “点状-线状-弥散”传播规律,这只是一个理论的传播模式,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非遵循这样一个模式。例如,当年SARS期间就有“一个人、一个小区、一架飞机、一个酒店”的放射状传播模式,即在人群高度密集的情况下,点和线之间就变成放射状传播方式,这与奥运会的一对一接力棒是不一样的。加之,这样一个高度变异的病毒,看到南京禄口机场有可乘之机,岂能不用?此后,“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因此,不能断定人群密集的机场疫情也遵循“点状-线状-弥散”传播规律。第二,当前正值暑期,机场人流量大,流动性快,也是本次快速传播的一个促进原因;最后,有人分析该机场关闭时间太晚(十几天后),认为也有重要关系。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扩散事件有哪些启示?

王宇明教授:第一,是关于全球常态化的问题。这个疾病的全球常态化实际上已经形成,但是常态到多久,从历史上大流行来看的话,即使西班牙流感也只有18个月,而且当时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它是自行消失的。因此,按照过去传染病国际大流行的通常规律,到一定时间仍然有可能逐渐平复下去,或者被完全控制住。据此看来,完全控制COVID-19的希望仍然是很大的,关键在于全人类特别是国家之间要团结一致,形成命运共同体。决不能够像现在这样,太多的甩锅和内耗,否则,结果可想而知,将导致疫情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前方和后方不断交替,没有稳定的安全区域,加上病毒不断变异,疫情持续时间当然还会延后。


第二,机场发生疫情并快速扩散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大问题。这类疫情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当年的西班牙流感,这是现代化交通发展带来的负面反应,必须认真对待。

除了南京禄口机场本身,这次全国疫情扩散有什么经验教训?

王宇明教授:问得好!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只是一个起点,清洁工传染源也是从个例开始。导致本轮疫情扩散蔓延的主要原因并非一个机场的不足,还有全国各地的问题:


第一,人群普遍存在麻痹思想。表现在不戴口罩在各种场合变成常态。我观察只有医院和飞机上要求最严,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到疫情以前,当然个人所见可能有遗漏。由于前段时间我国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各地亦逐渐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大众对疫苗从不接受到几乎全盘接受,本来不是坏事。然而,过于依赖疫苗,则出现了思想松懈,认为接种疫苗可以万事大吉。

 

<span id=

图 7月22日晚张家界“魅力湘西”现场2000多人座无虚席,绝大部分没有戴口罩


图片2.png

图 疫情期间机场及车站重要交通枢纽仍有部分人群未戴口罩或不正规戴口罩

 

第二,出门旅游大幅攀升,而防护措施非常欠缺。五一节日期间我在河南,郑州周边旅游点人满为患,让人非常担心。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接触人员多,而且火车、飞机、大巴等交通工具都属于密闭空间。一旦防护不到位,遇到存在传染源的情况,就很可能被感染。目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不少地区已建议暂缓出省游,无疑是明智之举。


第三,医院内感染防护不到位。据统计,今年全国已至少发生6起医院相关疫情。有关疫情的报告或通报稍有滞后,医院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扩散地。我国医院人群密集,老弱病残多,医务人员与病人接触非常密切,这些现象与我过去留学时在欧美日所见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时,世界各国包括欧美日医院的感染率和病死率都不低,说明医院及其人群确实属于高危范畴,常常是防不胜防!因此,医院严格防控仍不容忽视。


总之,本次疫情的最重要经验教训在于思想的松懈,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但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在呼呼大睡了。前一段时间国人普遍出现思想松懈情况,连我的家人都嘲笑我戴口罩,说是“不合群”、“另类”、“神经兮兮”;我也无可奈何,因为说了也没有用,我只好回答,你们小心“害群之马”和“一块臭肉坏一锅汤” 的故事。我经常讲“警钟长鸣、常备不懈、明察秋毫”三条,但是很多人确实已经厌倦了。我观察到很多人,包括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都已经不再戴口罩了(我的很多病人戴口罩方法是错的,形同虚设,我会一丝不苟地纠正他们),而且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恢复常态活动,忽略了在全球很多国家愈演愈烈的巨大风险和压力。实际上,对于机场,疫情传播是非常快的,几个小时就可以传遍国内大部分的城市;而全球大部分地区最多只需要半天飞行就足以传到我国,这种地理的阻隔作用,简直就形同窗纸。然而,大部分国人仍然觉得遥不可及。不过,2019年底到2020年初美欧国家民众不是也是一样认为吗?真是人类的普遍误区啊,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明白过来!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