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年度盘点,传承创新丨2023肿瘤领域进展回顾与展望”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3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在1月6日于北京召开的2024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中,多位泌尿肿瘤领域青年学者分别对肾癌、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三大瘤种的指南更新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报特设“2023年度泌尿肿瘤进展回顾与展望·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特辑”,整理大会报告精华,共促泌尿肿瘤领域创新发展。
会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受邀对2023年度中国前列腺癌重点研究作了全面盘点,精粹如下。
专家简介
虞巍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委员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委员
抗癌协会家族性遗传肿瘤协作组泌尿生殖肿瘤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CUA 尿控中青年医师联盟成员
2023年度前列腺癌研究进展及重点研究分享
01
研究发表情况
2023年,国内前列腺癌领域发表文章总数较前略有提升,相关作者、机构和期刊情况如下。(数据仅供参考)
在发表的众多研究中,影响因子超过20分的有12篇,超过15分的有35篇,以下选取部分中重点研究进行分享。
02
重要研究推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的初始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人群无论是雄激素阻断治疗(ADT)还是ADT+新辅助治疗或化疗,预后都要比西方好。所以未来评估和设计开展多国临床试验时,如果入组中国人群,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任善成教授团队、烟台毓璜顶医院吴吉涛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瑞教授团队、上海市东方医院王海峰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值得关注。
其中,上海市东方医院王海峰教授团队发表于EClinicalMedicine的一项探讨会阴神经阻滞与前列腺周围阻滞对经会阴前列腺活检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的研究,为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临床研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高新教授团队进行的生物标志物探索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昊文教授团队进行的前列腺癌肿瘤浸润CD103+细胞的临床预后探索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牛远杰、徐勇教授团队和朱耀教授团队对前列腺癌特征进行的分析探索,以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蔡燚教授对PSMA假阳性问题进行的探索。此外,中国香港牵头开展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探索了PHI密度作为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穿刺结果,相信未来国内可以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课题组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海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江军团队的一项研究,证实了ADT诱导的SPP1+肌成纤维细胞(myCAFs)是促进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发生的关键基质组成。结果显示,SPP1+myCAFs反过来通过SPP1-ERK跨细胞机制使前列腺癌对ADT产生耐药性。重要的是,这些亚型的myCAFs与交叉的治疗结果相关,为一直极化或旁分泌机制以规避去势抵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兴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发表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昊文教授团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惟德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崔一民教授团队的三篇研究,研究对前列腺癌肿瘤生物学特性、创新治疗以及肿瘤耐药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
前列腺癌诊断医工结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树栋教授团队、江南大学徐丽广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左小磊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分别通过医工结合手段对前列腺癌诊断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方法,可见未来国内泌尿领域的医工合作仍具有广阔前景。
第四军医大学张健教授团队、香港大学那溶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潘逸航教授团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团队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教授团队都对前列腺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前列腺癌耐药机制基础研究正蓬勃发展。
浙江大学侯廷军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富春教授团队都采用了新的药物递送体系作为前列腺癌创新疗法开展了原创研究。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5篇研究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磊教授团队、北京大学刘颖教授团队、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郭海洋教授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戴金霞教授团队,对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且这些基础研究收到了权威杂志的认可,说明了国内基础研究水平的飞速进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少刚教授团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登龙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赫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王嘉东教授团队都对前列腺癌进展耐药的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分化、BRCA2相关机制都进行了探索。国内同道在这一领域的进步给广大同道以极大的鼓舞。
叶定伟教授团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浩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潘家华教授团队对前列腺癌的复发耐药机制,尤其是贴近临床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探索,可以看到这些领先的团队无论在临床还是基础方面都持续深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还有一些新兴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团队、薛蔚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董柏君教授团队、朱赫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欢教授团队,对肿瘤免疫微环境、采用的纳米颗粒等技术进行了探索,说明临床跟基础的交叉融合可以产出更好的成果。
其它一些来自国内各大中心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其中任善成教授在实体瘤领域进展困难的CAR-T领域进行了前列腺癌治疗探索,值得钦佩。
还有一些研究在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总之,国内泌尿领域的各位同道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都开展了非常好的工作,并在不断进步,希望未来我们中国学者可以不断突破,在泌尿肿瘤领域发出更多中国之声。
审阅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虞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