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阅读梁延春教授和王冬梅教授文章:
梁延春教授丨CRT:新进步带来新希望——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王冬梅教授丨CRT无应答:晴空中的一抹乌云
点评:
本期心衰学堂刊登了两位教授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文章,清晰阐明了CRT应用中两个最实际的问题:一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减少无反应;二是如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提升CRT疗效。
关于第一个问题王冬梅教授详细列出可能导致无应答的各种因素及其处理对策,反映了中国医生和学者在该领域中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的丰富经验。
梁延春教授详细介绍了第二个问题,即CRT近几年的新进展,尤其希氏束起搏技术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和适宜人群,代表我国临床电生理医师和学者在CRT及相关工作已达到的国际前沿水平。他们的意见为一线临床医师提供了极其有益的指导。
CRT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地位举足轻重、毋庸置疑。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的再住院达20%~30%,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也愈益显露。除了较高的无反应,近几年研究发现CRT不能降低糖尿病所致心衰的死亡率,也不主张用于伴其他严重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损伤等患者。这些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主要由于严重的基础心血管病和合并症。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现代更为优化的治疗条件下CRT的疗效有降低趋势。
因此,国内外均有学者和专家呼吁,一是要更严格掌握适应证,主要应用于Ⅰ类适应证患者,即有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和QRS显著增宽(>130 ms,尤其≥150 ms),以及那些LBBB出现于心衰之前,可能造成了心衰,或出现于心衰之后,但却是反复发生心衰失代偿主要诱因的患者。这些患者无疑存在严重心脏不同步,并和心衰发生发展相关联,CRT的效果往往很好,无反应很少。二是要开展新的临床研究,在心衰药物治疗巨大进步的今日,哪些患者是CRT最佳适用人群?CRT的应用时机和获益的效价比?如何减少无反应?等等问题,都需要有新证据,尤其需要中国自己的证据。
我们寄希望于梁教授、王教授,以及国内的专家们,未来能主持和开展大样本的RCT研究和(或)注册登记研究,推动中国的CRT工作走到世界的前列,在这一重要领域,我们应有话语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