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关注~腹内压监测的要点汇总

2021-09-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近年来,腹内压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理学参数之一。腹内压增高常继发于腹部创伤、腹部术后、肠梗阻、大面积烧伤、急性重症胰腺炎、短期内大量液体复苏的患者,因此,在这些危重患者的治疗中,腹内压监测的作用愈发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与腹内压相关的几个概念


腹内压(IAP):指腹腔内潜在的压力,危重患者正常的腹内压大约是5~7mmHg。


腹腔内高压:指持续或反复的IAP病理性增高(≥12mmHg)。


根据腹内压力不同,IAH可分为四级:


Ⅰ级:12~15mmHg,

Ⅱ级:16~20mmHg,

Ⅲ级:21~25mmHg,

Ⅳ级:>25mmHg。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指持续的IAP>20 mmHg(伴或不伴腹腔灌注压APP<60 mmHg),并伴有新的器官功能不全/衰竭。


腹内压增高的原因有哪些?


1、腹壁的顺应性降低:见于腹部创伤、腹部手术、大面积烧伤等;


2、腹腔内容物增加:如腹腔积血、积气,腹水、肝功能障碍;


3、胃肠内容物增加:如胃轻瘫、肠梗阻等;


4、毛细血管渗漏/输液:见于酸中毒、低血压、低体温、大量输血、凝血障碍、大量输液、胰腺炎、少尿、脓毒症等。


如何监测腹内压?

1、直接法


 腹腔内置管测压法


 腹腔镜手术中通过自动气腹机进行连续测压法


2、间接法


 膀胱测压法(最常用)


 下腔静脉测压法


 胃内测压法


膀胱测压法作为测定腹内压的客观指标已被大家接受;连续监测膀胱压是早期发现ACS的金标准;当膀胱容量小于100ml时,膀胱仅为一被动储存库,可以传递腹腔内压力而不附加任何来自肌肉的压力。


世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协会(WSACS)建议膀胱测压法的操作标准:患者完全平卧和腹肌松弛,排空膀胱尿液后最多注入25 ml生理盐水,患者完全平卧和腹肌松弛,以腋中线水平为零点,在呼气末测定、以mmHg为单位。


微信图片_20210903134352.jpg

腹内压监测用物


腹内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1、减少人为的误差


 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考核,规范操作流程,要求护士准确掌握测量方法。


▪ 最好由专人动态监测,测量结果与病情不相符时,排除影响因素重复测量2~3次取平均值,以减少人为误差。


2、排除影响因素


 操作前物品准备齐全,患者取平卧位。去除棉被、腹带压迫。躁动患者给予适当镇静。


 连接好测压装置,准确标记零点,利用测压管测量时,测压管必须与地面垂直。利用压力转换器测量时,压力传感器的位置位于髂骨处腋中线位,零点过高可使测量值偏小;过低可使测量值偏高。


 向膀胱内注入不超过25ml温度为37℃~40℃的生理盐水,过冷、过热或快速注入会引起膀胱肌肉收缩致膀胱压升高。


 应用机械通气及呼气末正压(PEEP)的患者,测压读数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脱离呼吸机片刻或暂停使用PEEP,以排除正压通气对腹内压的影响。


 患者呼吸时压力会有波动,应在呼气末读数并记录。


 记住注入的盐水量,以正确记录出入量。


3、预防感染


 连接处反复打开注入生理盐水,容易发生泌尿系逆行感染。


 注意操作前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连接处严格消毒。


 每次测压完毕均及时更换一次性连接装置。



作者:白薇

文章转发自急诊时间(刘铮医生个人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