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75岁,并非抗凝出血危险因素!高龄房颤十大管理要点

2022-01-19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房颤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7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高达2.4%。但老年人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证据相对缺乏。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发表的一篇综述对高龄房颤患者的管理证据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十大要点。


【文末可下载JACC原文】


微信图片_20220119143226.jpg


1
与控制心率相比,节律控制能否降低死亡风险仍不清楚。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胺碘酮,晕厥、跌倒导致的损伤发生率较高。


地高辛可能有助于控制心率,但因增加死亡风险而应用受限。


在应用地高辛时,要确保血清地高辛浓度<1.2 ng/ml。


2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于高龄房颤患者,在控制节律方面,导管消融带来的获益,可能并不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CABANA研究中,导管消融术的益处主要来源于65岁以下的患者。在>75岁的患者中,导管消融组患者主要终点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3
年龄≥75岁并不是应用抗凝药物出血的危险因素,肾功能受损和使用华法林才是。


出血风险评分高的患者,并非是抗凝的禁忌证,因为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中风风险也高。但要全面评估可调节的出血危险因素,并予以纠正。


对于需要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应尽可能缩短。


对于放冠脉支架的患者,目前建议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氯吡格雷,在恰当的情况下尽早停用氯吡格雷。


4
在有多种合并症的高龄房颤患者中,未应用抗凝药的最常见原因是频繁跌倒或衰弱。但研究表明,跌倒风险不应该成为抗凝的禁忌。


高龄房颤患者的中风、出血、死亡风险都高于相对年轻的患者。


预防中风是房颤管理的关键,新型抗凝药相对于华法林有优势。


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有跌倒史或跌倒风险,并不会削弱新型抗凝药相对于华法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物理治疗师可帮助找出避免跌倒的方法,加强力量训练和平衡很关键。


5
抗凝药物应用不足和用量不恰当的现象在高龄房颤患者中更常见。


为了降低中风风险,要避免抗凝药物应用不足。药剂师有助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确定恰当的用量。


表  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剂量调整策略

微信图片_20220119143251.png

(点击可查看、保存大图)


6
对于高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可能是安全的,但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一种替代选择。


7
对于高龄房颤患者,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应该鼓励,包括减肥、适量运动、减少饮酒或戒酒、戒烟、控制好高血压和糖尿病。


SPRINT研究发现,强化降压与发生房颤的风险降低26%相关。


8
机会性筛查可成功检测出无症状房颤,但尚需开展研究来评估该类患者的治疗结局。


9
目前尚不明确抗凝药物(新型抗凝药 vs 华法林)是否可预防认知功能下降,目前正开展相关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10
在高龄房颤患者的管理中,采取以医患共同制定治疗决策的方法至关重要。


作者指出,高龄房颤患者中卒中一级预防措施的依从率较低,因此医患共同制定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明确治疗目标、确定什么更重要,是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合理治疗策略的关键,包括讨论不良反应、出血风险,改善风险/获益比。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下载JACC原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