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学药|D-青霉胺

2022-01-28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临床用药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其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是都能减少体内蓄积的铜,实现铜的负平衡。


D-青霉胺是增加尿排泄的药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口服的治疗WD药物,从1956年开始临床应用,目前仍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在发展中国家则为首选药。D-青霉胺服药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为40%~70%,大部分在肝脏代谢,80%以上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半衰期为1.7~ 7.0 h。D-青霉胺通过巯基螯合铜,促进从尿排泄;也可诱导肝细胞金属硫蛋白的产生,与铜结合后可减轻铜的肝毒性。患者对D-青霉胺的应答及耐受性个体差异性较大,应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适应证:

适用于各种临床类型的WD患者。鉴于其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风险较高,有严重神经症状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用法及剂量:

青霉素皮试阴性方可服用。小剂量开始可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成人初始剂量为125~ 250 mg/d,每4~7 d增加250 mg/d,至最大剂量1000~ 1500 mg/d,维持剂量为750~ 1000 mg/d(或10~ 15 mg·kg-1·d-1),分2~ 4次服用。儿童初始剂量可以更低,逐步增加至20 mg·kg-1·d-1,最大剂量为750~ 1000 mg/d;维持剂量为10~ 20 mg·kg-1·d-1。食物可影响D-青霉胺的吸收,应餐前1 h或餐后2 h服用。D-青霉胺可干扰维生素B6的代谢,治疗同时应补充维生素B6 10~ 30 mg/d。


疗效评估:

以肝病为主要表现者,治疗2~ 6个月后肝功能常明显好转,完全缓解可能需1年以上。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症状、体征改善较缓慢、常需要更长时间(1~ 3年)。治疗期间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血常规和尿常规、肝肾功能、24 h尿铜变化,开始每月1~ 2次、肝功能好转后1~ 3个月1次、维持治疗期间每年2~ 3次复查。24 h尿铜是观察疗效及其依从性的有用指标。初始治疗1个月内24 h尿铜常达峰值,可高达1500~ 8000 μg/24 h,随后逐步下降,多数于6个月到1年达到维持期所追求的尿铜水平,但所需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维持治疗期间尿铜追求目标为200~ 500 μg/24 h。停用D-青霉胺48 h后检测尿铜<100 μg/24 h提示治疗效果好,>100 μg/24 h提示依从性不佳。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多,约3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早期过敏反应多出现在服药开始后1~ 3周,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等,应立即停药。对于发热、皮疹过敏症状较轻者,经抗过敏治疗,如口服小剂量泼尼松(0.5 mg·kg-1·d-1,持续2~ 3 d),症状缓解后也可再从小剂量D-青霉胺开始(如5 mg·kg-1·d-1)逐渐加量治疗,同时激素可逐步减量、停药。治疗初期约10%~50%的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恶化。


治疗过程中,肾脏毒性常见,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血尿,偶尔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现后必须立即停药。皮肤毒性包括皮肤退行性变、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天疱疮或天疱疮样皮损扁平苔癣、复发性口腔炎等。治疗后如有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要区分实验室误差、脾功能亢进,还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另外,肝毒性也可见到,因无可靠的诊断标准,发生率尚难以估计。


D-青霉胺不良反应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病情严重不是应用该药的禁忌证。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减量或停药,是防止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的唯一方法。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1) : E001-E001. 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11217-00603.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