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事实战|注意抗菌药物的肾脏毒性

2021-08-3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其他非原创

1、药物引起的肾毒性定义

①血肌酐(Scr)绝对值连续2次比用药前基线水平增加≥0.5 mg/dl或增长率≥50%,或连续2d计算出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其基线值降低≥25%;

②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伤。


2、药物产生肾毒性的可能原因

①药物直接对肾小管上皮造成损伤或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坏死、凋亡或自噬等而使细胞死亡。

②药物使肾脏内部的血管不正常收缩,肾脏内血流不通畅,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脏受损,最终令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发肾功能衰竭。

③某些大分子药物因其分子量过大,不能有效地通过肾小球而停滞在其中导致整个排泄过程受阻,最终造成肾脏的损伤。

④某些药物会激发一些相应的免疫反应,也可能会造成肾脏的损伤。例如注射青霉素后,青霉素作为半抗原所激起的过敏反应。


3、抗菌药物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和产生机制


不同抗菌药物的肾毒性汇总

抗菌药物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


临床表现:①肾小管肿胀、肾小管急性坏死、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尿钾排出增多,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临床表现症状有尿量减少、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等。②肾毒性:新霉素>西索米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卡米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异帕米星。发生机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肾组织有较高亲和力,在体内通过细胞膜的吞引作用大量聚集在肾皮质,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直接的肾毒性。其发生机制主要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坏死和凋亡。

β-内酰胺类①头孢菌素类(例如头孢拉定、头孢噻啶、头孢吡肟等)

②青霉素类

③其他β-内酰胺类(例如亚胺培南等)

临床表现:①肾小管坏死,产生蛋白尿、血尿和尿素氮水平升高,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尿毒症等。可因过敏性反应而造成急性间质性肾炎。②青霉素类药物因过敏反应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少尿或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伴有全身过敏症状。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红细胞、管型及嗜酸性粒细胞,导致低钾血症。部分病例可引起肾性尿崩症、血IgE升高、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发生机制:1.头孢类发病机制①细胞毒性,即药物分子从血液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并富集,使膜蛋白乙酰化;②氧化应激,即线粒体阴离子载体失活、 ATP产生障碍产生超氧化自由基而导致肾小管损伤进而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2.青霉素可能机制①青霉素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以及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导致红细胞、溶血产物的破坏,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②与肾小管基底膜蛋白结合后,在原位形成全抗原和免疫复合物,进一步激活补体及其他免疫分子而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3、亚胺培南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I灭活,并通过抑制谷胱甘肽阻断线粒体底物摄取,诱导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导致肾损伤。

多肽类①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②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③杆菌肽

临床表现:近曲小管坏死,尿素氮、肌酐浓度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肾组织谷胱甘肽、丙二醛浓度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并通过 HE 染色观察发现肾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表达上调。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或少尿,并能进一步引起肾损伤甚至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机制:多肽类可能机制①药物在肾内积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而导致肾小管损伤;②通过诱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肾小管和肾间质损伤,甚至伴有肉芽肿的生成;③促凋亡机制:线粒体、内质网、死亡受体三条主要的凋亡通路参与黏菌素诱导的细胞凋亡;④直接损伤机制:改变肾小管细胞的通透性,进而使得细胞肿胀及溶解而导致肾损伤。

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等

临床表现: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生氮质血症,加重肾负荷,造成不可逆性肾损伤。②尿素和肌酐显著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脂质过氧化标志物显著升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低分子量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降低。

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

临床表现: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肾小管酸中毒的发生,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传入的肾小动脉有快速的血管收缩作用,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发生机制:两性霉素B对传入小动脉和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导致肾和全身血管收缩,使得肾血流量减少,尿液生成减少。

磺胺类

临床表现:磺胺类药物在酸性尿液中于结晶析出,其晶体可能在肾小管中沉淀,造成肾功能损害,引起尿结晶、血尿、尿痛、尿闭等症状。

磷霉素

临床表现:磷霉素在肾内会有较高浓度的蓄积从而抑制尿蛋白合成酶系统的功能,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白蛋白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进入肾小管,产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肾小管改变,致尿蛋白重吸收利用障碍,最终使尿白蛋白排出增多,最终表现为免疫反应损害或直接细胞毒性损害。但磷霉素也可减轻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等抗菌药物对肾脏的损伤。

环丙沙星

临床表现:环丙沙星大部分经肾脏排泄,易引起直接肾小管损伤、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尿中药物结晶等;在中性至碱性环境容易发生尿中结晶,结晶析出可致阻塞性肾损害。

利福平


临床表现:利福平诱导的肾毒性是由于利福平或其代谢物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过敏反应。利福平与蛋白质结合会产生抗利福平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当再次接触利福平易形成药物抗体复合物,导致细胞损伤。而免疫复合物会导致肾小球内皮增生、细胞破坏以及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


4、抗菌药物肾毒性的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多,导致脂溶性药物在血内浓度低,难以达到治疗剂量,而水溶性药物主要集中在体液内,剂量偏高,容易达到中毒剂量;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易导致血中药物浓度增高,且持续时间延长。

(2)剂量:多黏菌素B肾毒性的发生主要与日剂量有关,随日剂量增加其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多黏菌素B在肾小管的吸收具有饱和性,超过一定浓度的多黏菌素B将以低速吸收,从而使得肾毒性增加速度减少。

(3)给药频次:对于不同抗菌药物和不同细菌抗菌后效应时间要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4)基础疾病情况: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易产生肾毒性。

5)药物相互作用:当多黏菌素与万古霉素、静脉造影剂、利尿剂、ACEI、利福平、非甾体类药物同时使用时,肾毒性发生率显著增加。


5、监护策略


(1)临床角度:为了避免药物诱导的肾损伤,要确保足够的血容量状态,同时注意监测血清肌酐、尿量及血流动力学,尽可能减少肾脏负担,对于已经接受了肾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技术以制定肾毒性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可以有效降低其肾毒性。(2)分子机制:具有肾毒性抗菌药物的肾毒性可能与肾脏中药物浓度的暴露量密切相关,可能具有剂量依赖性。探讨抗菌药物的量-毒和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首发于临床用药评价中心 作者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王怀冲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