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Haematologica | 安刚/邱录贵团队通过国内首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揭示骨髓瘤患者复发时小克隆17p缺失预后价值

2024-04-10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图1.jpg

成果名称:携带小克隆的17p缺失是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的储存库


发表期刊:《血液学》[Haematologica,IF(2022):10.1]


通讯作者:安刚、邱录贵


第一作者:崔健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推荐理由


该研究基于中国第一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NICHE队列),通过比较初诊和复发时携带不同克隆大小的17p缺失的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情况,揭示了复发时小克隆的17p缺失的重要预后价值。




研究解读


目前,国际上各个中心对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定义都有自己的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尽管如此,染色体17p缺失仍然被视为骨髓瘤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安刚主任医师曾在2015年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发文,探讨了初诊时携带不同大小克隆的17p对骨髓瘤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初诊时携带大克隆的17p患者的生存情况最差。然而,目前对于骨髓瘤患者复发时携带小克隆的17p缺失对其预后的影响仍不明确。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邱录贵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基于中国第一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NICHE队列),通过比较初诊和复发时携带不同克隆大小的17p缺失的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情况,揭示了复发时小克隆的17p缺失的重要预后价值。

该研究共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就诊的995例初诊和293例首次复发时具有完整的荧光原位杂交的细胞遗传学数据的骨髓瘤患者。其中,有197例骨髓瘤患者具有配对的初诊-初次复发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复发时携带17p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比例较初诊时显著升高。初诊时有6%的骨髓瘤患者携带17p缺失,而复发时则升高为17%。进一步研究发现,复发时携带小克隆的17p缺失的患者与携带大克隆的17p缺失的患者生存情况近似,而复发时不携带17p缺失的患者的生存情况最佳。

综上,该研究证明了小克隆的17p缺失同大克隆的17p缺失一样对骨髓瘤患者有重要预后价值,强调了对携带小克隆的17p缺失的患者进行定期细胞遗传学监测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安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通讯作者
邱录贵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I级PI,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策略”,是我国淋巴系统肿瘤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淋巴系统肿瘤的规范诊治,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团队介绍


邱录贵教授带领的淋巴肿瘤基础与精准干预课题组,依托于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血液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围绕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肿瘤,开展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组现有正高6人,副高6人,研究生导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专职研究员1人、主管技师2人,在读研究生16-20人。承担完成包括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健康委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天津市自然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基金项目30余项,累计总经费3000 余万。科研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21年,2004年)、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9年)、发明专利6项。 在国际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600余篇,其 中在包括 NEJM、Lancet、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CI、Haematologica 等重要 SCI 杂志发表论文 160 余篇。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