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吕滨教授:基于冠状动脉CTA的功能学评价

2022-07-13作者:赵梦雅资讯
其他非原创




Chgky0dipwScYiuWU3Ci.jpg


教授

吕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放射影像中心副主任

放射影像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

北京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荣誉理事

国际心血管CT协会委员并中国区主席

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审计并多中心研究委员会委员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主持人:吕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有了解到,您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应用电子束CT 做心血管病的检查, 完成了“正常国人电子束CT心血管径线和功能值”等基础性工作。现在已经过了近20年,我国对心血管CT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您作为在我国较早应用CT诊断心血管病的专家,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国际心血管CT临床应用的现状如何?与国际水平相比, 我国心血管CT应用方面有哪些优势与差距呢


吕滨教授: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和Cormack教授首先将CT(Computed Tomography)应用于临床,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984年,随着电子束CT的发明,CT开始应用于心脏检查,这是全世界最早应用于心脏检查的CT设备。20世纪80和90年代,CT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检查。2004年,64排CT的发明是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随后该技术相对成熟,并得到了真正地广泛推广。2005年,国际心血管CT协会在美国成立,为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十年间,全球心血管CT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拥有最先进设备;第二,开展了大规模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第三,权威专家共识、指南的发布。这期间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引领着国际心血管CT的发展潮流。


国内心血管CT成像技术在2000年之后基本实现与国际同步,但应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1)硬件设备与国际同步发展。从2002年开始,国内开始陆续引进4排、8排、16排CT等,2004年的64排CT,以及2007年引进的双源CT,标志着CT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血管各领域,包括冠状动脉、肺血管、主动脉、先心病等,积累了相应经验。(2)临床经验与其他诊疗技术同步发展。我国病例多、资源丰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等技术均普遍开展起来。临床需求的持续增加,为心脏CT检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距,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临床诊断经验不足。如:扫描技术不规范、诊断准确性不高,报告撰写的内容不够翔实。(2)循证医学研究不够。CT设备安装应用于放射科,与临床结合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匮乏,目前发表的论文多是单中心、小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且多是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内容,缺乏基于疾病及其治疗干预疗效方面的研究内容。(3)与国际交流不足。目前,国际上有“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亚洲有“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ASCI)”,邻国日本和韩国等均有心血管影像分会等学术组织,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我们的论文数量、质量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在不断进步中。所以未来中国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目标是,加强与临床的结合与合作,融入国际组织、跟上学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差距。

主持人备受瞩目的第8 届国际心血管CT学术年会(SCCT2013)于2013 年7 月11 至14 日在美国加拿大蒙特利尔圆满召开,中国区委员会是成立后首次参会,并与SCCT主席等专家一起进行了面对面交流。2013 年11 月1 ~3 日在北京举办首届心血管CT 论坛。能否请您谈一下:SCCT 2013召开的背景是什么?中国区分会的成立及首届心血管CT论坛的召开将对我国心血管CT的学科发展会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吕滨教授:国际心血管CT 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是由欧美心血管CT 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起、于2005 年在美国成立的,它是国际心血管CT 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2006年召开了第1届学术年会,到今年已经是第8届。(1)在规模上,参会人数从第1届的100人增长到现在的750人,会员发展到目前的3000人(国际会员800人左右)。(2)在地域分布上,覆盖了除美国之外的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中东、南美、中国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第11个区域性组织今年第一次加入。(3)在周期上,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5-10次专题培训班。(4)在内容上,充分地交流CT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设备硬件进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同时包括一些基础培训。既有高端学术,也有基础培训。


中国首次作为会员国加入SCCT,中间经历了严格的审核过程。2012年7月,我们开始进行委员会成立的筹备工作。当时国内知道SCCT的专家很少,我作为牵头人之一,与解放军总医院的杨立教授一起提出成立国际区域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向国际组织递交申请材料。经过SCCT国际委员会全体委员讨论通过,并由SCCT主席审核、签署通过了中国区委员会的成立。

此次SCCT 中国区委员会(SCCT China-IRC)的成立,确立了委员会未来的工作目标。 今年11月1日到3日将举办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SCCT CHINA-IRC 2013),会议内容涉及学术报告与基础培训等多个方面,邀请了国际国内心血管CT领域的著名专家,相信会为您带来精湛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念!

主持人: 2007年您获得由中央组织部、科技部和人事部组织评选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与科技部的“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同年牵头一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危险性评估及其斑块演变的多排螺旋CT研究”。目前您承担了哪些学术研究项目?现阶段的进展如何?


吕滨教授2008年,我本人牵头了一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该课题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多中心研究。此次研究纳入了国内23家权威医院,完成了4000余例冠脉CTA与造影的数据采集,同时完成了3000余例社区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这是国内较早采用影像学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手段,来调查我国社区横断面人群的冠状动脉发病情况,具有权威性。目前整个项目已经结题,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将冠状动脉CT技术全面应用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线调查、病变风险评估、治疗方案的指导,以及病变进展和预后的研究,开拓了影像学在该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学术和科研水平,特别是加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能力。


目前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心肌灌注和血流储备分数。这些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点项目的经费支持。将采用CT新技术,定量评价心肌的血流灌注,用动态负荷成像技术,评价心肌血流储备。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称为FFRCT,该技术无需应用负荷实验,而能够得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FFR值,以及心肌血流储备值。目前这些新的研究项目正在进展中。 


主持人:您作为心血管CT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不断创新,投注了大量心血。请您谈谈您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及成绩?您对团队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与展望?


吕滨教授:我们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心血管CT研究团队。首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批心血管领域研究人才,共同参与心血管CT临床和研究工作。同时,本团队每年完成临床3万例心血管CT检查,这样巨大的工作量,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苦劳动。


近5年来,本团队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获得多个科研课题资助,并从中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而且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团队。团队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并有论文陆续发表,从而推动了我们的学科发展。近五年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近50篇,其中SCI论文14篇,合作研究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达14.5(JACC),4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超过5.0。但是,我们也深知所处的竞争环境和差距,以后我们会加强与国内外同道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