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脏骤停(CA)是指突发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事件,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01
心源性疾病和窒息是老年患者CA的首要病因
有研究表明,导致老年患者CA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窒息、意外伤害等。心源性疾病是老年CA的首要病因,有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和近6周内有反复胸闷、胸痛病史等。此外,窒息也是导致老年人CA的关键因素。
02
老年CA流行病学特点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提出CA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2023年BASIC研究显示,我国院外CA(OHCA)患者30 d生存率仅为1.2%。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成人OHCA发病率为97.1/10万,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后,患者存活出院率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发病地点为家中或住所占76.2%,男性高发年龄段为60~89岁,女性高发年龄段为80~89岁;成人院内CA(IHCA)发病率为8.4%,存活出院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男性和女性高发年龄段均为60~89岁。
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CA事件在家里发作的比例较高,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发作的比例较少,但被目击发作的比例相对较高,初始心律多为不可电除颤心律。
03
老年CA患者CPR的适应证、指征及禁忌证
适应证
老年CA患者实施CPR的适应证主要是各种原因和疾病导致的CA。其中常见的疾病和原因包括心源性疾病、脑卒中、电击伤、严重创伤、溺水、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窒息、低体温、低血糖、酸中毒等。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无脉性室速、无脉性电活动、心脏停搏等。
CPR指征
为了尽早启动CPR及避免延迟或不启动CPR,CPR的指征为患者无意识或无反应,同时无呼吸或呼吸状态异常,立即进行CPR。
禁忌证
CPR的禁忌证为已明确的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无法逆转和不可逆转死亡表现(如尸斑、尸僵、腐烂、断头、躯干离断)者可不予CPR。
04
CPR时应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为使老年CA患者达到ROSC,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神经功能预后,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尽快启动高质量CPR。如果不实施胸外按压与通气,每延迟1 min存活率将减少7%~10%,因此尽快实施胸外按压和通气至关重要。
202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明确建议当患者CA时,应立即启动CPR,予以胸外按压。在进行CPR时,应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非首先进行人工通气,但同时要强调的是对于因窒息所导致的CA,开放气道、通气和按压同样重要,首先应迅速去除口腔或咽部异物,解除气道梗阻再进行心脏按压。
按压的部位和施救者的手法、按压频率和深度、胸廓回弹、按压周期、控制中断时间和避免过度通气等方面予以关注。
首先要确保CA患者的现场周围环境是安全的;
患者最好平卧于硬质平面上,施救者双手重叠,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部中央(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处,即胸骨下1/2);
按压频率100~120 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6 cm,但需要注意中国人体型相对瘦小,与国际指南的欧美人体型有所不同;
CPR中胸外按压的时间比例至少大于60%,最好达到80%,尽量减少中断按压时间;
避免通气过多、过快;
电除颤后应立即恢复胸外按压。
实际胸外按压要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特点以及身体结构的差异。尽管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情况较为常见,CPR时按压深度过深,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胸骨骨折和肋骨骨折、气胸和肝脏破裂等并发症。但有证据表明,由于老年人背侧后突、肺顺应性降低及肺部结构改变等原因,对老年CA患者来说,5~6 cm的胸外按压深度可能是不足的,应考虑更深的按压深度,以达到高质量的按压效果,特别强调的是不应担心出现并发症的问题而降低按压深度,从而影响按压质量和救治成功率。
老年CA通气的重要条件是开放气道。开放气道的途径包括徒手开放气道和建立各种高级人工气道,在任何情况下,CPR中球囊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都是可以考虑的,球囊面罩通气不良时可考虑高级气道通气。无论采取何种气道和通气方式,均应尽可能避免中断胸外按压。因此,在施行CPR时,一方面要开放气道给予患者适当的通气,另一方面尽量减少人工通气对按压效果的影响。
对无颈椎损伤的患者给予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对于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予以托下颌法开放气道并避免颈部过伸;
对于合并头颈部创伤患者,如采用托下颌法结合人工通气道(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仍不能开放,应给予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对没有呛咳或咽反射无反应患者采用面罩进行通气时,可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
对合并可疑颅底损伤或凝血障碍的患者,建议使用口咽通气道;
对于异物窒息的患者条件许可情况下应首先采取海姆立克手法清除异物;
对气道通畅的可考虑使用喉罩。
如果患者未建立高级气道,可给予面罩通气,按照30∶2的比例给予按压和通气;通气的潮气量予每次500~600 ml或者能观察到胸廓起伏即可,每次通气时间为1 s,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如果高级气道已建立,在连续胸外按压的同时,可按照10 次/min的频率给患者通气。
参考资料:《中国老年心肺复苏急诊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