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0年12月,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CSIO)、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肿瘤栓塞化疗专项能力培训班暨第七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多学科与靶向治疗国际论坛于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业内同行参与了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本报在本次会议上采访了郑加生教授。
郑加生教授
郑加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介入治疗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入治疗需要在血管造影机、CT、超声等影像设备的辅助下,利用穿刺针等器材进行“无创”或“微创”的治疗,因而介入科医生要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掌握影像专业、肿瘤化疗、穿刺技术等跨学科知识与技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介入预处理的详细过程。郑教授指出,微创介入技术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R0切除率,给予外科医生极大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前进行PTBD需引流预留肝脏侧;进行PVE序贯栓塞切除侧肝脏时,需要预防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在本次会议中,杨仁杰教授、邹英华教授、李肖教授、杨宁教授等全国知名介入治疗专家就肝癌TACE指南与临床实践、肿瘤消融并发症的处理对策、肝段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肿瘤相关血栓处理等内容,对中青年医师进行肿瘤栓塞化疗专项能力培训。该培训班立足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内容实用,受到学员们一致欢迎与好评。
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TACE是目前我国肝细胞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传统TACE和药物洗脱微球TACE孰优孰劣尚无定论,肝动脉放射栓塞术及经皮局部消融初见成效,靶向免疫联合为肝癌的诊疗带来了新思路。同时,郑教授也提到了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希望能早日转化为临床应用。早期肝癌的诊疗,提出了未来早期肝癌的治疗应“TACE为主,辅助HAIC”,同时也要加强经皮精准穿刺平台的物理消融和药物注射研究,综合治疗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可谓历史悠久,久经考验,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在众多循证研究中,SHAPP研究奠定了索拉非尼在进展期肝癌靶向治疗中的“江湖地位”,而更具中国特色的ORIENTAL研究则进一步证实,索拉非尼对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肝病背景的晚期肝癌均具有明确的生存获益。上市十余年来,东方人群中索拉非尼单药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已获得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球学者以联合治疗思路展开了诸多探索。其中,TACE联合索拉非尼方案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够显著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OS,为患者带来疗效获益。TACTICS研究证实,对于中期肝细胞癌患者(HCC),TACE联合索拉非尼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将mPFS提高11.7个月,并且延缓至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时间。中国学者开展的多项研究均证实,TACE联合索拉非尼较TACE单独治疗显著延长中晚期HCC患者OS超过50%,并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首次TACE治疗即联合索拉非尼可能实现更多获益”的结论。
最后,郑加生教授总结道,“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会议务实的学术态度及浓郁的学术氛围正是新时代医者精神的最好诠释,相信通过线上线下的相聚交流,一定能谱写我国介入事业的新辉煌。
(本文由郑加生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