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韩雅玲院士
韩雅玲,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兼党工小组组长,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全军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3 年 6 月,韩雅玲出生于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成长在部队大院里的她从小就立志要像父母先辈一样成为人民的战士。1969年12月, 韩雅玲如愿以偿,光荣参军入伍。她至今还记得当年父母送别时的叮嘱“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未来做什么工作,都要牢记你是军人的后代,骨子里流淌的是军人的血液,祖国和人民需要你赴汤蹈火时,你绝不要犹豫!”时至今日,这些话语仍然是激励韩雅玲不断 奋进的力量。
“入伍第三年组织上保送我到医科大学学习,接到 通知 ,我高兴得一夜没合眼。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读书,一定要好好读书!”韩雅玲始终相信,任何一次优秀成绩的取得肯定都离不开刻苦的训练,只要是她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取做到最好!从部队被保送上了医科大学后,韩雅玲克服文化底子薄的劣势,最终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33岁那年,她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38岁继续深造读博,当时年纪大了同学一轮的她,却凭着一股子勤奋劲儿成了导师眼里“优秀的学生”之一。
1994年2月,还在读博的韩雅玲就被破格任命为心血管内科主任,成了医院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也是全军最年轻的心血管内科主 任。那时科室的基础很薄弱,仅有30余张床位,新技术几乎是空白。当时韩雅玲就想,只有拼命工作,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才不辜负组织的厚爱与期望!为了带领科室发展,韩雅玲跑遍国内几十所医院,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习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掌握最新的治疗技术。学成回国后她组织成立了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创建了独立的导管室、引进血管造影机等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仅用6年时间,韩雅玲带领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了从普通科室到全军“重中之重”研究所的跨越式发展!
回忆起从医之初,1973年 ,那时还是一名护士的 韩雅玲正在实习期,她第一次抢救的患者是一名白血病病危合并严重感染的战士。战士全身流脓,气味呛人,谁见谁躲 ,连家人也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韩雅玲却夜以继日地照顾他 。临终时,战士拉着韩雅玲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家人啊。”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悲悯,也更加坚定了年轻的韩雅玲做一名真正医者的决心。
1974年,韩雅玲所在部队要选拔出5 名女兵提干, 入伍多年且工作出色的韩雅玲正是其中之一。提干意味着可以连升数级,是大家都求之不得的,但5 人中唯有韩雅玲婉言拒绝。她说:“我想上学,想走专业的路,想治病救人。”组织找她谈了五六次话,非但没有说服这个“倔丫头”,还被她的这股劲儿打动了。
1997年,原沈阳军区落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要求,准备任命韩雅玲为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却一 再推辞“怕误了科研、误了患者”,最后“不任常委,不管行政”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她才同意兼职。
那一年,刚动完手术不 久的韩雅玲身体还十分虚 弱。在家休养的她,接到科室消息,有危重症患者需要会诊 ,重病未愈的她竟不顾医生需要卧床休息的告诫,拖着虚弱的身体,为高龄患者实施高难度 手术 ,穿上三四十斤重的铅衣,连续站了4个多小时。手术结束后,老人脱险了,韩雅玲却虚脱了……
那一年,一例右冠动脉 100%堵塞的危重患者从外 地慕名而来,那时韩雅玲患有膝关节炎合并急性滑膜炎,她的膝关节已严重红肿积液。更痛苦的是,这台手术需要术者站在患者右侧, 跨过患者躯干从其左侧股动脉操作,年过半百的她保持这个手术姿势坚持了8个小 时,助手换了两拨、片子拍了百余张、辐射量更是超过普通手术十数倍,而她硬是撑 下了整台手术,手术最终取得成功。
这样的例子在韩雅玲近50年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 举,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担当是韩雅玲不变的追求。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韩雅玲总是很感恩组织对她的培养。“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一名人民军医,我所有的学术成果、 声望荣誉、技术进步和学科提升,一切的努力奋斗都是为了使广大患者受益,这是最重要的‘初心’,是我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和理想!”
作为一名军医,数十年如一日,韩雅玲在医院度过 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从军52 年,从医近50年,从士兵到将军、从战士到院士,韩雅玲始终冲锋在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最前线。韩雅玲常说的一 句话是“组织培养我,我不能 让组织失望啊。”每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每抢救活一个危重症患者,韩雅玲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韩雅玲心中,“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每年 的除夕夜,她一定坚守在科室值班,这一习惯,她已经坚持了20 余年。她说:“在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 留在医院的往往是些危重的患者,既有重病在身,又没法和家人团聚,这对患者的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此刻的他们是最需要安慰和陪伴的。 有我在,不仅能给他们带来良好的治疗,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就是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 她坚持了20多年,而在过去这20多年的时间里,她自己却没能在除夕这个最特别的日子里在家体验过合家团聚,哪怕是一次……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慧敏 整理,韩雅玲院士团队 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