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黄峻教授谈心衰合并COPD

2021-06-15作者:论坛报沐雨观点
心力衰竭原创

前文参见:

COPD,常与心衰并存的一个难题

点评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峻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肺功能受损的最常见原因。两者均为进展性疾病,一旦发生都会自发地进展,直至其终末期阶段,目前尚不能完全逆转。两者共存的概率很高,使原来居高不下的病死率进一步增加。


心衰和COPD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十分相似。各自的治疗药物对彼此疾病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治疗方案难以优化,患者依从性更低。由此造成两者共存时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凸显跨学科的问题,亟须学科间合作和转变诊疗思路。


张庆教授的文章写得很好,非常实用,对临床医师很有帮助。她精辟地提出了4个挑战,点出了心衰合并COPD时在诊治、康复和预防中的关键症结,并简明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性意见。体现了中国专家在这一难题上的长期工作经验、积累和思考,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新起点。


临床医师要重视和早期识别心衰患者合并的COPD。规范的心衰诊断不仅包括心衰本身及其亚型,也包括心衰的病因、诱因、合并症和共存疾病,后者中除了心血管疾病,心外疾病如COPD、夜间睡眠呼吸障碍、贫血等均十分常见,也必须重视和处理。


对此,心衰医联体和心衰中心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建立综合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对此类患者在心肺两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包括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定期随访和动态监测,以及适当的康复运动计划,以减少反复发生的心衰住院和COPD急性发作,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医师要遵从多学科团队的管理方法。遵循相关指南或共识的建议,个体化地处理好每一例患者,要有耐心和细心,让患者充满信心,提高依从性,方能使各种治疗相得益彰,发挥最佳疗效。


我们要尽快建立心衰和COPD共存的患者队列。这就要求完整和准确地做好记录,以便前瞻性地观察真实世界中此类患者的发展和演变,掌握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心血管疾病死亡和COPD死亡在中国人群的死因中均位居前列,这样的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以及大数据信息,无疑将有助于形成有我国特色和切实可行的专病管理体系,推动该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微信图片_20201201100410.png


黄峻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名誉主任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名誉主编

 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



微信图片_20200508111153.jpg

“心衰学堂”栏目旨在提供心力衰竭(心衰)的新研究新证据和新理念,帮助临床医师应用现代视角来认识和防治心衰。采用文章、病例讨论和视频直播等方式。内容除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外,着重要求实用性和适合中国国情;鼓励学术民主,不回避争议;拓展读者的视野,增加辨识能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