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EClinicalMedicine:一种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现恶性脑水肿的模型

2024-04-05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恶性脑水肿的出现: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预测模型的发展和验证

发表期刊:EClinicalMedicine,IF(2022):15.1

通讯作者:刘鸣

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吴思缈

主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推荐理由

脑梗死是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主要病因,恶性脑水肿是急性期首位死因,其防治困难是降低疾病负担的瓶颈问题。该多中心队列研究针对恶性脑水肿研发了准确、实用的INTEP-AR预测工具,为临床早期、精准识别高危个体提供了依据。

研究解读

脑卒中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约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80%。脑水肿是脑梗死后严重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急性进展会导致神经功能恶化、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严重时形成脑疝,最终可导致死亡,称为“恶性脑水肿”。


恶性脑水肿患者保守治疗下病死率可高达80% ,去骨瓣减压术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恶性脑水肿的病死率,但由于严格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昂贵,临床应用明显受限,且术后仍有一半以上患者遗留严重残疾。恶性脑水肿治疗困难、预后极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果能将防治关口前移,在恶性脑水肿发生前进行早期预测并及时干预,可通过预防恶性脑水肿发生降低脑卒中疾病负担。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招募来自9家三级医院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建立了重症脑梗死多中心研究队列,通过对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影像因素、再灌注治疗、院内并发症等21个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大面积梗死(large Infarct)、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血管内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肺炎(Pneumonia)等5个关键预测因素,以及脑萎缩(brain Atrophy)和血管再通(Recanalisation)等2个保护因素,构建了INTEP-AR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


对于发病24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该模型的总体预测效能AUC为0.94(95% CI 0.92-0.95),其最佳阈值概率0.14可识别出95%的恶性脑水肿高危个体,特异度为84%。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在线预测程序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为临床早期、精准识别恶性脑水肿高危个体,提供了准确、方便、实用的工具,以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系列期刊eClinicalMedicine(IF:15.1),为重症和大面积脑梗死后恶性脑水肿这一临床难治重症提供了关口前移、预测预防的新策略和新证据。

专家点评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其中约80%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症状性脑水肿发生于约10%的脑梗死患者,可在急性期迅速发展为大面积脑肿胀,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急剧恶化,导致脑疝甚至死亡,这一恶性过程称为恶性脑水肿。现行指南推荐,对于年龄小于60岁且发病48小时内的占位性半球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可打断这一恶性进程,挽救患者生命,但患者术后常遗留严重残疾,且基于手术有创性,临床应用有限。鉴于脑水肿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早期识别恶性脑水肿高风险患者、及时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INTEP-AR模型采用临床常见因素,通过逐级回归分析,筛选出恶性脑水肿的关键预测因素,构建了精准的预测模型,为脑梗死后早期识别恶性脑水肿高危个体提供了准确、实用的工具。刘鸣教授团队长期聚焦重症和大面积脑梗死规范化防治和研究,该研究是团队攻克恶性脑水肿防治瓶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阶段性成果,为减少恶性脑水肿发生、降低疾病负担提供的可行性实践方案。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405231632.png

通讯作者

刘鸣

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四川大学二级)、华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世界卒中组织会士(FWSO),WHO脑血管病工作组委员,参与国际疾病分类ICD-11标准修订。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及脑血管病学组组长。担任The Lancet Neurology等5种SCI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40多篇,包括JAMA、The Lancet Neurology等期刊。主编国内第一部神经内科研究生规划教材等4部教材或专著。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及其他部省级奖项9项。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高被引学者等称号。

微信图片_20240405231637.png

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

吴思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Ph.D.),四川大学医学博士(M.D.)。现任世界卒中组织(WSO)教育委员会委员,世界卒中组织(WSO)指南委员会执笔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兼秘书,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副主编,Brain Circulation编委。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以第一/通信作者在The Lancet Neurology、The Lancet Global Health、Stroke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团队介绍



图片331.jpg


刘鸣教授领导下的脑血管病团队,长期从事系统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合作及转化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在JAMA、The Lancet Neurology、JNNP、Neurology、Stroke等临床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一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现有4人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3人在世界卒中组织(WS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担任学术职务,5人在国家级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专业学术组织任职。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内科学》等多部专著。目前团队包括5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专职博士后,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已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100余人次。在30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支持下,搭建了临床资源、科研技术、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综合平台,建立并长期运行脑血管病临床数据库、血标本数据库和影像数据库。中心重视国际交流,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