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临床研究统计表明,非指向性腹部MRI检查的患者中40%~50%可检出胰腺囊肿,其中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 PCN)占胰腺囊肿的50%以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占PCN约55%。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IPMN根据受累胰管分布情况可被分为主胰管型IPMN(main duct IPMN, MD-IPMN)、分支胰管型IPMN(branch duct IPMN, BD-IPMN)和混合型IPMN(mixed type-IPMN, MT-IPMN), 其中MD-IPMN和MT-IPMN进展为侵袭性腺癌的风险大约为50%, BD-IPMN的恶变风险也高达11%~30%。
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内镜超声(EUS)和细针抽吸(FNA)细胞病理学标本等诊断和成像技术的进步,IPMN的诊断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
1976年,Kawai K等人首次描述了经口胰管镜(peroral pancreatoscopy,POP)。2003年,Ueno等人报道,一例IPMN病变患者使用BP-30(Olympus)作为“子镜”,TJF-200(Olymus)作为“母镜”。POP的口径、角度、成像及钳口通道的精细化发展,图像清晰度进一步提高, NBl 技术引入, 2015年进化为数字版本SpyGlass DS (Second-G)。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基于视觉印象(Visual impression,VI)和直接活检(Direct biopsy,DB)的经口胰管镜(peroral pancreatoscopy,POP)逐渐成为胰腺恶性病变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在诊断方面,内镜医生首先通过POP直接观察病变,确定IPMN病变分型、位置、范围,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完善活检及病理结果。
IPMN作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或者密切随访。在治疗方面,POP有助于确定后续手术范围,改变临床决策,更有针对性地射频消融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不容忽视,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行新兴的姑息治疗方式——腔内射频消融治疗(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ID‐RFA)。RFA首先被应用于晚期胆管癌,且近期被验证单次消融后12个月有70%的机会消除异常发育,且安全性良好。
2015年,报道了首例IPMN患者接受EUS引导下RFA,病变大小由术前35 mm缩小至术后17 mm。2018年,全球报道了首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因体检CT偶然发现主胰管狭窄的82岁男性患者,在EUS引导下活检发现IPMN伴不典型增生,经过多学科讨论,考虑患者高龄和并发症风险,2个月后进行了ERCP胰管狭窄处的RFA (效果8,功率10,消融60 s ),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残余结节,胰液细胞学检查无异常,胰液引流通畅。
一例83岁男性EUS检查示胰腺颈体部可见一与分支胰管可疑相通的囊性病变,主胰管全程扩张,主胰管内见造影增强的壁结节,诊断考虑MT-IPMN(图2A-2B)。患者高龄,拒绝外科手术,考虑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知情同意后行内镜逆行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ography,ERP)+POP+ RFA。
2021-12-22行ERP下经口直接胰管镜检查:造影见主胰管全程扩张,置入直接胰管镜观察,见胰头主胰管内乳头状增生结节(图3A),主胰管内病灶局限在胰头,胰体尾主胰管内未见病灶。在直接胰管镜直视下活检乳头状病灶(图3B),置入射频消融导管(美国波科公司)对胰头病灶进行射频消融(图3C),效果1功率10消融90秒,再次直接胰管镜观察见黏膜普遍发白(图3D),最后置入胰管塑料支架(图3E)。
术后病理回报绒毛状增生黏膜伴轻度异型增生,符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图3F)。
图1 1A:上腹部增强CT;胰体部及胰头低密度影伴胰管扩张,考虑囊腺瘤可能; 1B:MRCP:胰头及胰体囊性灶,胰腺体尾部胰管轻度扩张,考虑IPMN可能; 2A:超声胃镜下混合型IPMN (左)全程扩张的主胰管及主胰管内壁结节(右)分支胰管的囊性病变; 2B:超声造影示增强的壁结节;3A:胰头主胰管内乳头状增生结节3B:直接胰管镜直视下活检乳头状病灶3C:射频消融治疗3D:再次直接胰管镜观察3E:置入胰管塑料支架3F:术后病理:绒毛状增生黏膜伴轻度异型增生,符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于2022-04-01、2023-02-01、2023-07-03预约住院行3次ERP+经口直接胰管镜检查+射频消融术+胰管支架置入。随访至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且未再发作胰腺炎。由于患者主病灶在胰头及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故在该部位射频消融也会继发胆总管末段狭窄,因此2023-02-01、2023-07-03发现患者合并继发性胆管狭窄,在取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同时放置了胆管支架。随访至今20个月,病灶较前无进展。
合并高危征象或临床难以鉴别的IPMN或不明原因胰管扩张建议行直接胰管镜检查。EUS、POP有助确定IPMN病变范围,为外科手术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POP在IPMN中的诊疗、危险分层、随访中的效用。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根据受累胰管分布情况可被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和混合型IPMN(MT-IPMN)。
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主胰管型/混合型IPMN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 直接胰管镜下活检及胰管内射频消融治疗作为IPMN的姑息性内镜治疗方式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答案或提出您对于胰腺疾病诊疗的疑问,本次活动期间积极互动的老师,将有机会获得惊喜礼物!
1、除CT、MRCP、EUS以外,还可考虑哪些技术用于明确胰腺癌前病变?
2、ERCP下的经口胰管镜(POP)下射频消融在主胰管型IPMN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更多内容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