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鼓楼心法⑲】胆胰内镜在胰腺IPMN诊治中的应用

2024-06-2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参与问卷调研,有机会赢取惊喜礼物哦有话说.png

上期回顾

【鼓楼心法⑱】EUS引导下双旁路引流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合并胆道梗阻




胆胰内镜在胰腺IPMN诊治中的应用


IPMN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临床研究统计表明,非指向性腹部MRI检查的患者中40%~50%可检出胰腺囊肿,其中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 PCN)占胰腺囊肿的50%以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占PCN约55%。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IPMN根据受累胰管分布情况可被分为主胰管型IPMN(main duct IPMN, MD-IPMN)、分支胰管型IPMN(branch duct IPMN, BD-IPMN)和混合型IPMN(mixed type-IPMN, MT-IPMN), 其中MD-IPMN和MT-IPMN进展为侵袭性腺癌的风险大约为50%, BD-IPMN的恶变风险也高达11%~30%。


IPMN目前的诊断方法


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内镜超声(EUS)和细针抽吸(FNA)细胞病理学标本等诊断和成像技术的进步,IPMN的诊断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


1976年,Kawai K等人首次描述了经口胰管镜(peroral pancreatoscopy,POP)。2003年,Ueno等人报道,一例IPMN病变患者使用BP-30(Olympus)作为“子镜”,TJF-200(Olymus)作为“母镜”。POP的口径、角度、成像及钳口通道的精细化发展,图像清晰度进一步提高, NBl 技术引入, 2015年进化为数字版本SpyGlass DS (Second-G)。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基于视觉印象(Visual impression,VI)和直接活检(Direct biopsy,DB)的经口胰管镜(peroral pancreatoscopy,POP)逐渐成为胰腺恶性病变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在诊断方面,内镜医生首先通过POP直接观察病变,确定IPMN病变分型、位置、范围,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完善活检及病理结果


IPMN目前的治疗方法


IPMN作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或者密切随访。在治疗方面,POP有助于确定后续手术范围,改变临床决策,更有针对性地射频消融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不容忽视,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可考虑行新兴的姑息治疗方式——腔内射频消融治疗(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ID‐RFA)RFA首先被应用于晚期胆管癌,且近期被验证单次消融后12个月有70%的机会消除异常发育,且安全性良好。


2015年,报道了首例IPMN患者接受EUS引导下RFA,病变大小由术前35 mm缩小至术后17 mm。2018年,全球报道了首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因体检CT偶然发现主胰管狭窄的82岁男性患者,在EUS引导下活检发现IPMN伴不典型增生,经过多学科讨论,考虑患者高龄和并发症风险,2个月后进行了ERCP胰管狭窄处的RFA (效果8,功率10,消融60 s ),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残余结节,胰液细胞学检查无异常,胰液引流通畅。


本中心病例分享


一例83岁男性EUS检查示胰腺颈体部可见一与分支胰管可疑相通的囊性病变,主胰管全程扩张,主胰管内见造影增强的壁结节,诊断考虑MT-IPMN(图2A-2B)。患者高龄,拒绝外科手术,考虑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知情同意后行内镜逆行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ography,ERP)+POP+ RFA


2021-12-22行ERP下经口直接胰管镜检查:造影见主胰管全程扩张,置入直接胰管镜观察,见胰头主胰管内乳头状增生结节(图3A),主胰管内病灶局限在胰头,胰体尾主胰管内未见病灶。在直接胰管镜直视下活检乳头状病灶(图3B),置入射频消融导管(美国波科公司)对胰头病灶进行射频消融(图3C),效果1功率10消融90秒,再次直接胰管镜观察见黏膜普遍发白(图3D),最后置入胰管塑料支架(图3E)。


术后病理回报绒毛状增生黏膜伴轻度异型增生,符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图3F)。

图1 1A:上腹部增强CT;胰体部及胰头低密度影伴胰管扩张,考虑囊腺瘤可能; 1B:MRCP:胰头及胰体囊性灶,胰腺体尾部胰管轻度扩张,考虑IPMN可能; 2A:超声胃镜下混合型IPMN (左)全程扩张的主胰管及主胰管内壁结节(右)分支胰管的囊性病变; 2B:超声造影示增强的壁结节;3A:胰头主胰管内乳头状增生结节3B:直接胰管镜直视下活检乳头状病灶3C:射频消融治疗3D:再次直接胰管镜观察3E:置入胰管塑料支架3F:术后病理:绒毛状增生黏膜伴轻度异型增生,符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于2022-04-01、2023-02-01、2023-07-03预约住院行3次ERP+经口直接胰管镜检查+射频消融术+胰管支架置入。随访至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且未再发作胰腺炎。由于患者主病灶在胰头及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故在该部位射频消融也会继发胆总管末段狭窄,因此2023-02-01、2023-07-03发现患者合并继发性胆管狭窄,在取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同时放置了胆管支架。随访至今20个月,病灶较前无进展。


未来的方向


合并高危征象或临床难以鉴别的IPMN或不明原因胰管扩张建议行直接胰管镜检查。EUS、POP有助确定IPMN病变范围,为外科手术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POP在IPMN中的诊疗、危险分层、随访中的效用。



Take home message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根据受累胰管分布情况可被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和混合型IPMN(MT-IPMN)。

  • 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主胰管型/混合型IPMN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 直接胰管镜下活检及胰管内射频消融治疗作为IPMN的姑息性内镜治疗方式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


课后练习题
  •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答案或提出您对于胰腺疾病诊疗的疑问,本次活动期间积极互动的老师,将有机会获得惊喜礼物!


1、除CT、MRCP、EUS以外,还可考虑哪些技术用于明确胰腺癌前病变?


2、ERCP下的经口胰管镜(POP)下射频消融在主胰管型IPMN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更多内容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