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学诊断方法
包括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IGRA)。皮肤试验包括传统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皮肤试验。
1.TST
多采用5个单位(5 IU)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 h检查注射部位反应,以皮肤硬结为准。
TST阳性判定标准
符合下列任一标准,可判定TST阳性。(1)已接种BCG且未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的儿童,硬结平均直径≥10 mm或注射局部出现双圈、水泡、坏死、淋巴管炎等强阳性反应。(2)已接种BCG但有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的儿童、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及未接种BCG儿童,其硬结平均直径≥5 mm或注射局部出现双圈、水泡、坏死、淋巴管炎等强阳性反应。
TST结果的临床意义
(1)TST阳性:①结核潜伏感染、亚临床结核病、活动性结核病和非活动性结核病4个进程均可表现为阳性,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②不排除BCG接种交叉反应或NTM感染。
(2)TST阴性:可基本排除结核病,但应除外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抑制以及重症结核病患儿假阴性的可能。MTB感染存在窗口期,新发感染者,一般会在暴露后3~8周出现TST阳性结果。
(3)TST转阳:短期内重复进行TST会因复强效应而出现增强的阳性结果,可能会影响TST结果的判定,因此建议2次TST检测至少间隔8周。进行TST重复检测时,当前一次的TST硬结直径<5 mm时,复测结果阳性的定义为硬结直径>10 mm;如果前一次的硬结直径为5~9 mm,复测结果阳性的定义为较先前硬结直径增加10 mm或更多。
2.EC皮肤试验
适用于≥6月龄婴儿和儿童,通常采用0.1 ml(5 U)重组融合蛋白进行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 h检查注射部位反应。
EC阳性判定标准
以红晕或硬结大者为准,反应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反应。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反应。
EC结果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应用数据比较有限。
(1)EC阳性:结核潜伏感染、亚临床结核病、活动性结核病和非活动性结核病4个进程均可表现为阳性,诊断儿童结核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判断。EC阳性可协助除外BCG病、BCG接种反应和大多数NTM感染。
(2)EC阴性:可基本排除结核病,但应注意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抑制以及重症结核病患者产生假阴性的可能。
3.IGRA
基本原理
MTB感染者体内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再次接受MTB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激活的效应T淋巴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IFN-γ,通过对IFN-γ的检测判断是否存在MTB感染。选取的特异性早期分泌抗原靶6(early secreted antigenic target-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抗原存在于MTB,但在BCG和大多数NTM中缺失(戈登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海水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存在)。
根据检测技术和操作程序的不同,目前IGRA方法有2类:(1)以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全血中MTB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的IFN-γ水平;(2)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在MTB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释放IFN-γ的效应T淋巴细胞数目。
IGRA结果的临床意义
同EC结果的临床意义。IGRA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其特异度高于TST,敏感度与TST相似。IGRA检测结果不能作为疗效监测的指标。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中联合使用IGRA和TST可提高检出效能。为避免IGRA的检测结果受TST影响,IGRA检测最好在行TST前或TST后1周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