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套基于心内膜激动的预测间隔旁房速消融部位新流程 | 心血管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一套基于心内膜激动的预测间隔旁房速消融部位新流程

A novel endocardial activation–derived predictor for focal paraseptal atrial tachycardias: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发表期刊:《心律》Heart Rhythm(IF:5.6)

通讯作者:王新华

第一作者:孔令璁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孔.png


推荐理由

本研究发现,禁食时间超过12.38小时的老年人具有显著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HR:1.56, 95% CI:1.08~2.25),特别是在70岁以上、男性和非轮班工作人群中尤为明显。数据表明禁食时长约11.49小时与最低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禁食7.35小时与最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这一发现对于老年人群的时间限制饮食(TRE)提供了重要临床参考,提示临床医生在向老年患者推荐禁食方案时需谨慎,应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研究解读

本研究以研究聚焦于临床难点——间隔旁房速(PSAT)的精准定位,系统性探索了右房希氏束旁、无冠窦(NCC)及左房间隔旁区域的电生理特征。


背景与意义

PSAT起源部位邻近希氏束及主动脉根部,传统心电图(ECG)因P波形态重叠及T波干扰,定位准确性不足;而多腔室标测虽精准,但需动脉穿刺及复杂操作,并发症风险增加(如心脏穿孔、卒中),且耗时长达2~3小时。全球范围内,约15%~20%的PSAT患者因定位失败需二次手术,部分甚至因房室传导阻滞导致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简化且可靠的预测方法。



方法与创新

研究纳入158例PSAT患者,入排后选取多腔室内膜激动标测资料完整的44例PSAT患者,基于三维标测系统进行多腔室激动标测,量化右房(RA)、左房(LA)及NCC的最早激动时间差异(ΔRA-LA、ΔRA-NCC、ΔLA-NCC)。结果显示,ΔRA-LA在三组间差异显著(P<0.001),其截断值(7 ms和-4 ms)可精准区分右房希氏束旁、NCC及左房间隔旁起源(AUC 1.000和0.974)。基于此,团队开发了“两步法”预测流程,阳性预测值达95.4%,阴性预测值达97.0%。



临床意义

ΔRA-LA仅需静脉通路标测,避免了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显著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该流程为国际首次提出,填补了PSAT多腔定位的空白。


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中心数据验证了ΔRA-LA的普适性,为PSAT的精准消融提供了标准化工具,未来有望纳入国际指南,推动电生理手术的规范化发展。


专家点评

姜萌教授



间隔旁房速的消融长期面临“定位难、风险高”的瓶颈,传统方法依赖术者经验,易导致手术失败或并发症。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多腔室激动时序,首次揭示了ΔRA-LA的核心预测价值,其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科学性

ΔRA-LA的提出基于扎实的解剖电生理机制。右房希氏束旁起源时,激动由RA向LA传导,ΔRA-LA显著正向;左房间隔起源则相反;NCC因无心肌连接,双房激动近乎同步,ΔRA-LA趋近于零。这一发现为精准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性

研究突破传统单腔标测局限,通过多中心协作验证了ΔRA-LA的普适性。开发的“两步法”流程将复杂标测简化为单一参数判断,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临床转化价值

团队已将该流程应用于后续近百余例PSAT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8%,且无严重并发症。未来计划联合AI技术开发自动化分析系统,进一步优化标测效率。本研究不仅是方法学突破,更是“从临床问题出发,回归临床实践”的典范,为全球电生理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信息
王新华.jpg
王新华
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电生理主任。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以及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王新华主任是国内首批基于三维标测系统房颤导管消融术者以及无射线房颤导管消融术者,较早开展诸如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术、左室summit室性心律失常无水酒精消融术、心外膜室速干穿心包射频消融术、血管迷走性晕厥迷走神经节消融术等复杂术式。近二十年围绕快速性心律失常完成了一系列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较早提出慢性房颤“个体化”基质改良术,率先提出频发房早、短阵房速好发部位和电生理特点。较早提出阵发性房颤基质分布特点和对消融疗效的影响,提出His旁室性心律失常序贯标测和消融。

个人累计完成房颤消融术8000余例,完成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总例数突破10000例。擅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房速/房扑等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承担完成国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编房颤消融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1篇。


姜萌
点评专家

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科主任。担任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大血管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委员以及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影像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从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到心衰治疗。擅长各种疑难重症心肌病的影像学多模态诊断。长期从事心衰治疗及预后评价。对症对因治疗使心力衰竭症状、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人才等称号。


孔令璁.jpg
孔令璁
第一作者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任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中心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秘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上海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女教师女医师学术交流协会秘书长。主攻心律失常诊疗以及心肌病心脏磁共振临床应用,致力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及相关疗效预后因素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发表SCl论文10篇,执笔副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影像学教材专著1本,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累计经费100万,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目前为仁济电生理主要术者之一,蝉联“中国好术者”上海冠军,获中国房颤中心青年医生杰出贡献奖、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杰出科研工作者”、”房颤优秀科普专家”、“房颤优秀中青年工作者”、上海市心律学会学术贡献奖、上海医学科普新锐提名、上海科普月月讲冠军、仁济医院十佳科普“杰青”、优秀仁济人等荣誉。


团队介绍

集体.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先后斩获全国首批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等荣誉称号,先后斩获全国首批中国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荣誉称号,并荣膺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心律失常介入(导管消融、器械植入)基地及中国医师协会起搏电生理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成员单位)。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中心分中心”模式,建立了“仁济-花木”心房颤动智慧化管理新模式,获房颤中心官方报道,入选2022 中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案例。拥有心律失常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教师6名,开展数届“济世宁心”复杂心律失常论坛,惠及多省基层医师,号召且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术者加入起搏电生理领域,一同探索,勇攀高峰。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