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也是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中重点防治的疾病。近日,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重磅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和预防的全球战略 2022”(以下简称“GOLD 2022”),引发学界广泛讨论。
其中,GOLD 2022对慢阻肺前期等易混淆概念进行了着重阐释。为此,本报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对GOLD 2022中慢阻肺前期等概念的新定义进行详细解读,对于慢阻肺前期人群的管理等话题也发表宝贵看法。
陈亚红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科研伦理综合办公室主任
第11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副组长
第8~10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基层呼吸疾病联盟副主席
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
GOLD 2022更新相关定义,慢阻肺前期受到更多关注
陈亚红教授:GOLD 2022特别澄清了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包括慢阻肺前期、早期慢阻肺、轻度慢阻肺、中青年慢阻肺。
慢阻肺前期(Pre-COPD)的定义在GOLD各版本中经历了20余年的演变。2001年到2006年称其为GOLD 0级,即具有慢阻肺危险因素,有或没有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没有持续气流受限,达不到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此后发现,并非所有的GOLD 0级患者最终都会发展到慢阻肺阶段,且这些患者可能是因为其他呼吸道疾病,而不是慢阻肺所导致的GOLD 0级。基于此,自2007年起删除了GOLD 0级这一分级。
近几年,随着一些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比如COPD Gene、SPIROMICS、ECLIPSE研究等,一些特定人群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部分人群往往没有诊断为持续的气流受限,但是具有危险因素和临床症状,整个病程中会反复出现急性加重,稳定期会使用单一支气管扩张剂或联合吸入激素等治疗,并且在肺结构、肺功能以及相关检测上都有特殊的表现。
在此背景下,GOLD2022强化了慢阻肺前期这一概念,用于识别各年龄段有呼吸道症状但存在或不存在可检测到的肺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人群,目前没有气流受限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或没有)发展为持续性气流受限的人群。相对于既往的GOLD 0级来说,慢阻肺前期的概念更加扩展。
除了慢阻肺前期的概念外,GOLD2022还对早期慢阻肺(Early COPD)、轻度慢阻肺(Mild COPD)以及中青年慢阻肺(COPD in young people)给出了新的阐释。对于早期慢阻肺,GOLD2022强调了生物学“早期”与临床“早期”的区别,建议“早期慢阻肺”一词仅适用于讨论“生物学早期”;轻度慢阻肺强调的是气流受限的较轻的严重程度,“轻度”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展或不发生;中青年慢阻肺与受试者的实际年龄直接相关,指的是20-50岁的慢阻肺患者。
最近的研究表明,慢阻肺可能是由于成年早期肺功能峰值降低和/或肺功能加速下降所致。GOLD2022对几个易混淆概念的重新定义,将有助于临床更好地理解慢阻肺这一疾病,助力未来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为慢阻肺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开辟新的机会。
慢阻肺管理需要关口前移,如何管理慢阻肺前期人群有待更多探索
陈亚红教授:慢阻肺前期人群的管理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门话题。王辰院士牵头开展的流调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接近一个亿,其中45%左右有小气道功能障碍,而慢阻肺前期人群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对于小气道功能障碍的管理是个难点,目前没有充足的循证证据证明小气道病变可以逆转,唯一确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是戒烟,也就是一级预防。
在临床上,对于出现呼吸困难和肺通气功能气流受限指标不相匹配的患者,一定建议其进行肺容量、肺弥散功能检查。GOLD2022特别指出,用弥散功能来预测患者是否要发生持续的气流受限。既往更多使用的是肺通气功能检测,只能判断患者是否具有持续气流受限,而无法进行预测。所以现在更多地探索了其他的指标,如小气道、肺容量和弥散功能的相关指标。
在具体的管理措施方面,慢阻肺前期人群是否需要干预,如何干预,目前还缺少循证证据支持。既往新药临床研究纳入的大多是老年患者,这些新药能否在慢阻肺前期人群中发挥价值,还需要更多探索。
总的来说,王辰院士的流调以及我们的临床实践都在说明,将慢阻肺管理的关口前移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方面需要将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组成医联体,推动社区进行早期慢阻肺的筛查,另一方面还要持续提高基层医院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推动基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
王辰院士牵头开展的慢阻肺流调揭示了我国慢阻肺患者的庞大群体,同时也凸显了对慢阻肺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的重要意义。加强慢阻肺的一二三级预防工作,将管理关口前移,同时提升基层医院的综合水平,这些对于改善我国慢阻肺管理现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N-乙酰半胱氨酸应用广泛,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效果显著
陈亚红教授:慢阻肺的药物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作为基础用药,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再进行联合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中的活性硫基(-SH)可起到直接抗氧化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谷胱甘肽这一重要的体内还原剂的生成,发挥间接抗氧化功能。
在临床上,N-乙酰半胱氨酸的应用十分广泛。首先作为祛痰药,它可以缓解慢阻肺造成的黏液高分泌环境,将患者气道内的痰液进行稀释,从而达到祛痰、溶痰的作用。另外黏液高分泌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反复的细菌感染又会加重黏液高分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N-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还可以减少反复感染以及急性加重的可能性。
由钟南山院士团队牵头的PANTHEON研究显示,高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可明确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作。该研究结果发表于顶级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并被纳入到GOLD中,在全球学术界发出了“中国好声音”。基于该研究,在门诊上以及患者住院或者出院以后,或者随访期管理的时候,我们也会加入N-乙酰半胱氨酸,除了发挥其祛痰功效,同时可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
慢阻肺的药物治疗用于减轻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改善运动耐量和健康状况。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黏液溶解剂,其在GOLD更新中均受到推荐。GOLD 2022对于N-乙酰半胱氨酸的推荐与既往保持一致:对于未接受ICS治疗的慢阻肺患者,规律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等黏液溶解剂/抗氧化剂可以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并适度改善健康状况。
慢阻肺全程管理迎来新局面,药物治疗有待更多探索
陈亚红教授:对于慢阻肺的管理,以往采取的是开环管理。在患者由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每个医院每个医生对于“院中管理”做得非常好,但是院前和院后管理是容易忽视的地方。针对这一情况,慢阻肺学组于近期更新了相关指南,强调了慢阻肺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实现慢阻肺的全程管理,需要在患者入院前跟社区卫生中心联合起来,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出院以后的管理,则需要患者参加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成所谓的三级医疗体系,这些内容在由我执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中也有详细介绍。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利用互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联动,实现患者居家管理的联动;此外,患者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也是慢阻肺管理需要加强关注的方面。
针对慢阻肺的药物治疗,未来也有很多有待探索的方向。比如,抗氧化药物对慢阻肺前期人群具有怎样的临床价值?在早发慢阻肺人群中,N-乙酰半胱氨酸可发挥怎样的作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否逆转慢阻肺前期?这些都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证实。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慢阻肺患者的获益,一方面需要提升慢阻肺全程管理水平,加强院前、院后管理,另一方面针对临床热点问题,比如慢阻肺前期、早发慢阻肺人群的干预策略,各类型药物的临床价值等,还需要开展更多探索。
近期发表于《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出,针对慢阻肺前期、早发慢阻肺人群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十分有必要。也有学者认为,对于那些肺功能损伤不典型,仅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患者(慢阻肺前期),尽早给予药物治疗比如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或许也能够有所获益。
结语:GOLD 2022针对“慢阻肺前期”等易混淆概念给出了新的阐述,给了临床新的启发。慢阻肺前期人群的管理需要临床医生更多关注,但在具体的管理手段上,还有待于更多临床研究的验证。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慢阻肺的管理迎来了新的契机。以全程管理为基准,以关口前移为手段,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上下联动,早期干预,就一定能为患者争取更大的治疗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