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技能|肺部囊性病变怎么看?

2022-07-1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肺部囊性病变的定义


圆形的肺内含气腔,与周边肺组织分界清晰,壁厚小于2毫米,一般气腔内无液体或实性成分,需要胸部高分辨CT(HRCT)评估。

一些不是肺部囊性病变的“囊”


一些表现类似,但不符合真性囊性肺疾病定义的疾病:肺气肿、肺大疱、蜂窝肺、囊状支气管扩张、肺空洞等。

肺部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


图片

图1 囊性肺疾病的诊断流程

其中急性起病患者重点筛查感染:这些患者通常为症状急性发热和/或畏寒。如球孢子菌病、高免疫球蛋白E血症综合征、耶氏肺孢子菌感染、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葡萄球菌肺炎等。

肺部囊性病变的常见类型


1.淋巴管肌瘤病(LAM)

①已知病种中最常见的弥漫性囊性肺疾病,散发LAM几乎只见于女性,20~40岁发病;

②机制涉及TSC1/TSC2基因致病变异;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LAM为遗传性疾病,约20%可有TSC家族史;

③影像学表现为双肺较均匀分布的壁薄圆形囊变,大小和形状差异不大,缺乏内部结构;可伴肺结节、胸腹盆肿大淋巴结;

④自发性气胸的发生率50%~60%,乳糜性积液发生率1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率30%;

⑤TSC的神经系统表现:认知损害、癫痫发作、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皮质胶质神经元错构瘤和室管膜下结节;

⑥TSC的皮肤表现:颧骨区血管纤维瘤、叶状白斑、鲨革样斑和甲周纤维瘤;

⑦LAM患者多有血清VEGF-D水平升高(≥800pg/ml),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部分可检出异常增生的LAM细胞。

图片

图2 LAM肺内表现

2.BHD(Birt-Hogg-Dubé综合征)

①为单基因(FLCN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胸部CT上特征为薄壁囊,通常呈扁豆状,大小不一,好发于基底、胸膜下;

③自发性气胸发生率1/3,皮肤纤维毛囊瘤发生率85%,易发生肾脏恶性肿瘤;

④病理不特异,若临床不能诊断时才考虑VATS。

⑤BHD综合征皮肤常见纤维毛囊瘤:多分布于面部、颈部及上躯干,好发于30~40岁,随年龄的增大皮损增大且变多。

图片

图3 BHD肺内表现


3.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

①20~40岁发病,与吸烟史密切相关;

②囊性病变不规则,形状奇特,有明显囊壁,且往往分布于上叶、相对不累及肋膈角。囊性病变之间的肺组织可为正常,或表现为多发小结节;病灶可呈现结节→空洞→囊性病变进展;

③气胸发生率16%,20%有肺外表现:囊性骨病变(7%)、尿崩症(8%)、罕见有皮肤病变(褐色丘疹和湿疹)和广泛性淋巴结肿大;

④诊断:BAL液中CD1a阳性细胞≥5%;TBLB或胸腔镜肺活检病理找S-100蛋白和CD1a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

图片

图4 PLCH肺内表现

4.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 (LIP)

①多数有基础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如干燥综合征,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和HIV等;

②薄壁,数量很少,最常出现在磨玻璃样区域,常分布在血管周围,大小不等、直径1~30mm,可能有内部分隔,可有边界不清的小叶或胸膜下结节;

③气管镜诊断意义小,常需外科肺活检确诊。

图片

图5 LIP表现

5.其他需明确的病因:转移癌(如侵袭性腺癌、肉瘤或结直肠癌)、淀粉样变性、轻链沉积病、淋巴瘤、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需完善肺活检。


来源:帅府园论坛 作者:汪劭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