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重磅活动,免费报名,点击进入:
作者:黄山昌仁医院 吴晓安
最佳推荐 | 高清详细的神经系统解剖学②:脑表面解剖——叶、沟、裂、回
最佳推荐 | 高清详细的神经系统解剖学③:大脑核心区神经核团解剖
最佳推荐 | 高清详细的神经系统解剖学⑥:大脑皮层显微解剖介绍
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古皮层和旧皮层是被新皮层分隔开的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下托复合体)、扣带回、峡、海马旁回、钩、内嗅区、乳头体以及杏仁核,上述结构通过帕帕兹环[Papez环路]相互联系,并与其他脑结构(新皮层、丘脑、脑干)有广泛联系。}故将边缘叶与其结构和功能相近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
所以边缘系统的作用是使中脑、间脑和新皮层结构之间发生信息交换。通过与下丘脑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联系,边缘系统参与调解本能和情感行为,其作用是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此外,海马结构还对学习过程和记忆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如果海马结构或与之功能联系的结构受损,则导致遗忘综合征。其病变部位不同,产生的记忆障碍形式也不同。
Ø边缘叶定义:边缘叶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结构,围绕脑干上端和胼胝体周围,呈环状。边缘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呈环形包绕大脑半球颈的周围。
其外界是扣带沟、顶下沟、距状沟的前部和侧副沟;其内界是胼胝体的上面和脉络膜裂。
边缘叶又以胼胝体沟和海马沟分为内、外二带形区。胼胝体沟始自胼胝体嘴的腹侧,沿胼胝体背侧后进,最后绕到胼胝体压部的下方,移行于海马沟。海马沟始自胼胝体压部的下方,然后向颞极前进,终于海马回钩。
🌂边缘叶外带:又称穹窿回,此回又分三部,
①扣带回,位于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峡位于胼胝体沟与距状沟前部之间;
②海马旁回,位于侧副裂和海马裂之间,此回的前端绕过海马裂的前端,形成海马回钩。
③在胼胝体下区前部,有一个折叠连接着直回和扣带回的基底部,并围绕嘴上沟后端,此折叠称为扣带极cingulate pole。
🌂边缘叶内带:也由数部组成,在胼胝体背面盖有薄层灰质,此灰质被走行在每个扣带回下方的内、外侧纵纹所覆盖,称其为胼胝体上回(灰被)。
①在胼胝体沟底灰被移行于扣带回;
②灰被向前绕到胼胝体嘴的下方,移行于终板前方的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终板旁回的前界为后旁嗅沟,此沟的前方有一并行的短沟,称前旁嗅沟。二沟之间的部分,称旁嗅区。胼胝体下回向下移行于斜角回,此回紧位于视束的前方,向外后方连于海马回钩】;
③胼胝体上回向后,绕过胼胝体压部,移行于束状回【而束状回再向前下方,则移行于海马及齿状回】。
钩:是海马旁回的前端,在小脑幕缘的上方突向内侧,为前穿质的后外缘,是嗅觉系统梨形叶的一部分,后者在系统发育上为大脑皮质最古老的部分之一。
🌂海马旁回以鼻沟(或叫嗅脑沟rhinalsulcus)与突向内侧的钩回分开。
🌂钩回从上面或下面观察时,呈角状,其前段和后段汇合于内侧的尖端。钩回的尖端为前后段的汇合点,指向内侧的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
🌂钩回前段:前段内侧面连续,内侧面面对外侧裂的近端、颈动脉池以及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近端。杏仁核构成钩回前段的绝大部分,并到达前段上部的内侧面。杏仁核可认为完全位于钩回界线内,它构成侧脑室颞角的前壁,向上与屏状核和苍白球相融合,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钩回后段:其内侧面被钩回切迹uncalnotch分为上部和下部,钩回切迹为一短的脑沟,从后方伸入钩回内侧面的后段。后段面对大脑脚,并和大脑脚共同构成脚池的外侧壁和内侧壁,池内有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穿行。视束位于钩回后段内侧缘上方的脚池顶壁。后段钩上部主要由海马头部的内侧面构成。钩回后段由数个与齿状回相延续的小脑回构成。下脉络点是有脉络丛附着的脉络裂下端,恰位于钩回后段上缘的后方,紧靠海马头部的后方,是脉络膜前动脉穿经脉络裂进入颞角的位置。
🌂在脑室内有一个突向内侧的间隙称为钩回隐窝,位于钩回尖端外侧的杏仁核脑室面和海马头部之间。
海马结构:包括齿状回、海马、下托复合体和内嗅皮质。
海马:
海马的由来与定义:最初(1587)有人因为从侧脑室颞角观看时发现有这么一条突起样结构,起名为“seahorse”(中文“海马”,拉丁文“hippocampus”),后来又有人发挥想象力将其比喻成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号角(cornuAmmonis,中文“Ammon's 角”)。期间又有人将其命名为“pes hippocampi major”(中文“大海马足”),而将侧脑室后方另一突起结构命名为“pes hippocampi minor'”(中文“小海马足”)。而随着“pes hippocampi minor'”在1895年时被废除即成为现在所说的“calcar avis”(中文“禽距”,即距状沟向枕角内的突出,也称“距状隆起”),“pes hippocampi major”也被更名为“pes hippocampi”且更改了涵义。现在,“hippocampus”或“hippocampus proper”(海马,proper是本身的意思)仍是指侧脑室颞角内的隆起,其位于齿状回(dentategyrus)外侧。“hippocampal formation”(HF,海马结构)则等于hippocampus+dentate gyrus。“pes hippocampi”(海马足)则指海马头部(head of hippocampus,海马分为头部、体部、尾部),原因在于其表面有数条像猫足爪样的浅沟。随着组织学的研究,海马的横断面(人脑的冠状切面)被人为地分成了CA1-CA4四段,“cornuAmmonis”(Ammon's horn,CA的缩写,Ammon's角)主要用于对这一组织学切面进行描述。海马被其内侧的齿状回和穹窿伞遮蔽了。回想海马最初是怎么被发现的——海马是突出于侧脑室颞角的结构,其脑室面为一层室管膜,称为“alveus”(海马槽)。——摘自唐寅达博士的微信文章。
海马在脑中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结构的毗邻关系:
下托复合体subicular complex:通常分为下托subiculum、前下托presubiculum和旁下托parasubiculum。
海马位于下托和海马旁回内侧的上方,在侧脑室下角的底形成一个长约5cm的隆起,其前端膨大并有2-3条浅沟使其呈爪样外观——海马脚。
脑室面在冠状位上隆起,被室管膜覆盖,在后者的深面。室床的纤维向内侧集中为纵列纤维束——穹窿伞。
侧副沟内侧,海马旁回的新皮质与下托的旁异型皮质融合,下托向上内至齿状回下面,再向外与Ammon角的各层延续。Ammon角继续弯曲,先向上,然后向内至齿状回的上方,最后终点指向齿状回上面中点。
齿状回是一个锯齿状的皮质条带,下方与下托相邻,外侧邻Ammon角,较内侧邻穹窿伞。
伞的形状变化很大,内侧借伞齿沟与齿状回锯齿状的内侧缘相隔,长度不等的海马沟位于齿状回与海马旁回的下托延伸部之间。齿状回的后方与束状回相连,借此再与胼胝体上回相续。
在前方,与钩切迹相连,再经其下面转向内为齿状回尾(Giacomini带),消失于钩的内侧面。齿状回尾将钩的下面分隔为前钩回和后边缘内回。
穹窿fonix:是海马结构的主要传出纤维,是成对的束状结构,分别由颞叶内的海马开始,相继绕经丘脑的后方和后上面,在第三脑室上方逐渐靠拢,行至室间孔的前方则转折向下沉入两侧的丘脑下部,最后止于乳头体。
边缘系统学习思路:
来源:昌仁小吴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渊教授团队撰写17篇神经心理疾病临床干货文章,神经内科医生需要了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帕金森病专家组倾力打造,2023年度帕金森病规范诊治能力提升培训!
脑血管病影像读图实战训练,跟随天坛医院放射科沈宓老师,练就影像读图火眼金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NICU王芙蓉教授团队撰写实用文章,解析一线临床神经重症处理难点、要点和常见问题!
喝水少,更易傻?上海六院最新研究:饮用茶、咖啡、牛奶,均可降低患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