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9月9日,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及亚洲心脏大会的终末期心衰论坛成功举行。终末期心衰是绝大多数心脏病的转归,其预后差,生活质量低,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次论坛围绕终末期心衰的评估及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新机制与新型药物、终末期心衰的非药物治疗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终末期心衰的评估及药物治疗
该论坛由湖南省人民医院的郑昭芬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唐惠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小芳教授以及长沙市第三医院的张育民教授主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英贤教授对《心衰治疗选择》进行讲解。孙教授主要讲述了肌球蛋白乳酰化修饰对维持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探讨了肌球蛋白结构改变导致心衰发生的机制,以及药物对肌球蛋白乳酰化修饰的影响。此外,孙教授还细致讲解了细胞内乳酸钠减少是导致心衰的原因之一,通过补充乳酸钠或者是抑制膜受体可以改善心衰的病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小芳教授对《终末期心衰的容量评估》进行了论述。王教授主要讲述了床旁超声在评价终末期心衰患者容量状态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介绍了容量评估和管理心衰治疗的关键环节,以及无创床旁超声的应用与其优势。王教授还讲解了超声评价容量状态的指标,包括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以及肺超声在诊断肺水肿、肺梗死、肺不张等方面的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周蕾教授对《终末期心衰利尿剂抵抗的评估及药物调整》进行了讲解。周教授首先对利尿剂抵抗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接着探讨了利尿剂抵抗对患者预后和临床应用的影响,并介绍了不同研究对于利尿剂抵抗标准的定义。随后,周教授分析了利尿剂抵抗的机制,为后续调整药物方案提供了依据。此外,周教授还讲述了利尿剂抵抗存在的情况以及可供选择的多种治疗策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张瑶教授对《正性肌力药物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张教授讲述了如何通过正性肌力药物来治疗和管理心衰患者,包括姑息治疗、改善症状以及延长寿命等治疗理念。随后,张教授介绍了具体的治疗措施,以及如何联合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机与具体药物分类等。张教授还介绍了地高辛与米力农等药物的应用和效果,并提到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此外,张教授指出,左西孟旦比多巴酚丁胺更能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而对于植入左心辅助装置前存在右心衰的患者,应用左西孟旦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对于间断门诊治疗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给予左西孟旦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孔洪教授对《血管扩张剂在终末期心衰应用及安全性评估》进行解读。孔教授讲解了终末期心衰的定义和治疗理念的变化历程。孔教授支持,随着器械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进展,部分顽固性或难治性心衰变得可治、可防。此外,孔教授表示,判定晚期心衰需综合多个指标,不能仅凭射血分数等单一指标。治疗晚期心衰应采用优化药物治疗,如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神经内分泌干预也很重要。血管扩张剂可以用于晚期心衰的治疗,但需要注意血压变化和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利尿剂对于晚期心衰的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需注意液体管理和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血管扩张剂可以联合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以更好地改善终末期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晨教授对《终末期心衰血栓栓塞风险:被低估的危害》进行讲解。刘教授讲述了终末期心衰病人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的原因和相关风险因素,包括缺血性卒中、左心耳血栓和左心室血栓等,以及这些风险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刘教授介绍道,指南推荐将INR控制在2到3之间,可使患者最大获益。同时,刘教授还介绍了针对心衰病人血栓栓塞风险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对于合并心衰的病人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衰的病人,使用利伐沙班加阿司匹林能带来明显的改善。对于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换瓣等病人需要明确抗凝方案。
心力衰竭新机制与新型药物论坛
本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袁祖贻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唐熠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的毛威教授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宇辉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安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对《慢性心衰治疗新理念:早期多通路联合》进行深度解读。董教授讲述了慢性心衰治疗的新理念,包括早期多通路联合治疗的方法,心衰药物治疗的早期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死亡风险,但传统治疗方式对于终末心衰的病人依然重要。此外,董教授还介绍了心衰治疗中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了多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具备重要临床意义。
武汉协和医院的廖玉华教授对《从机制看新型sGC刺激剂在心衰治疗中的价值》进行了讲解。廖教授讲述了心衰治疗的新机制——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维立西呱这一药物对心肾具有积极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保护血管和肾脏。针对射血分数低于45%的慢性心衰患者,加用维立西呱后,心衰得到更好的纠正。廖教授认为,维立西呱作为心肌细胞信号通路修复药物,早期应用能尽早获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莹教授就《尽早治疗、多重干预、心衰早期多通路联合治疗新展望》进行了讲述。刘教授强调了心衰治疗的评估、早期干预和管理的重要性。早期多靶点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心衰患者应尽早进行多通路联合治疗,打断事件链,使心衰治疗进入全新的多通路联合管理时代。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航教授对《维立西呱临床实践》进行分享。张教授通过三个临床病例,证明了维立西呱能够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硬终点事件和心功能。对于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维立西呱同样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此外,张教授还介绍了两种剂量的维立西呱在心衰加重患者中的应用,并表示门诊年轻心衰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可获得临床获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教授就《从机制到循证看非奈利酮的心血管获益》进行讲解。杜教授介绍了醛固酮过度激活与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和房颤等病理状态的关系,同时杜教授讲述了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和非奈利酮的作用机制及其区别。杜教授的汇报提供了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和肾脏疾病治疗的新思路。
终末期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该论坛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马根山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的郑昭芬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项美香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教授就《左室辅助装置在终末期心衰中的应用及时机选择》进行讲解。杜教授详细说明了左室辅助装置和心脏移植的手术时机选择,并指出心功能严重受影响,如到卫生间都要喘气、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时,心衰患者可以考虑左室辅助装置。杜教授表示,接受左室辅助装置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心律失常,但心功能改善后可能好转。此外,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运动实验等。同时,长期抗凝、肿瘤、肾功能严重下降与大血管扩张等问题需考虑;做冠脉造影时要保证右心功能,右冠状动脉狭窄会影响预后。并且,杜教授强调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很重要,需注意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杨兵教授对《CCM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及争议》进行论述。杨教授首先详细讲解了CCM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和效果。CCM通过发放刺激增强心脏收缩力,可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运动能力和心功能分级,同时降低再住院率。对于EF在25%到40%之间的患者,长期研究结果显示CCM可明显改善其再住院率,同时房颤风险也下降。杨教授表示,欧洲心衰指南推荐CCM用于EF降低、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植入后可改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未来CCM将与ICD或CRT-D结合,应用前景更广阔。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季晓平教授就《哪些终末期心衰患者能从瓣膜介入治疗中获益》进行讲述。季教授主要介绍了终末期心衰合并瓣膜病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首先,季教授阐述了心衰具有高死亡率及其常见病因,并讨论了当前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新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和CRT的应用现状等。同时,季教授还讲解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适应证与局限性。对于心衰合并瓣膜疾病,通过介入治疗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最后,季教授针对不同情况的瓣膜疾病,如主瓣狭窄、二尖瓣反流等,分别介绍了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优缺点。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宇石教授对《终末期心衰容量管理的非药物治疗》进行讲述。王教授主要讲解了心衰的预后与分期、评估心衰容量状态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王教授表示,心衰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利尿剂抵抗时,可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同时,王教授比较了利尿和超滤的区别,并强调超滤在移除液体量方面的可预测性及其对住院率的影响。王教授还讲述了透析的原理和作用,区分了透析与血滤的区别,以及不同治疗模式的分析比较。最后,王教授提道,终末期心衰患者出现利尿剂抵抗时可以采取CRRT治疗,并且需要实时调整和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杜娟教授就《终末期心衰心脏移植适应证选择及术后管理》进行讲解。杜教授讲解了心衰患者需要考虑外科治疗或左室辅助与心脏移植的情形,并推荐用I-NEED-HELP指征评估心衰患者是否符合终末心衰诊断标准。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终末心衰患者,可选择进行心脏移植以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心脏移植禁忌证包括绝对肺高压,相对禁忌证包括高龄等其他问题,可根据供体与患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及右心衰的风险与术前的危险指标相关。杜教授指出,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与心脏移植后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占比较大且预后相对较好,而扩心病和限制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