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曾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最终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衰竭。
其临床特点包括血清中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MA)、胆酶升高及特征性的肝脏病理变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遗传、环境等所致。
早期PBC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可有瘙痒、乏力等不适,随病程进展,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腹痛、腹胀、纳差、恶心等胆汁淤积及门静脉高压相关临床表现,部分合并口干、眼干、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脂肪泻、骨质疏松、高脂血症和皮肤黄色瘤、肌痛、关节痛、雷诺现象、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肾间质炎症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相关表现。
一.降胆汁酸类药物
PBC的一线治疗(基础治疗)药物为熊去氧胆酸(UDCA),二线治疗药物为奥贝胆酸(OCA)。
目前PBC的临床药物治疗仍以UDCA为主,对UDCA治疗反应欠佳者,二线治疗可选择的有效药物较少,预后较差。
① 熊去氧胆酸(UDCA)
UDCA是治疗PBC的一线用药,其可利胆、促进胆汁分泌、抑制疏水性胆酸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细胞保护、抗炎、免疫调节等,因而保护胆管细胞和肝细胞,有改善生化指标(如降低血清胆红素、ALP、GGT、ALT、AST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缓解病理改变和延缓病程进展、降低静脉曲张发生风险的作用,还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增加成骨细胞的存活率,中和胆红素和石胆酸对成骨细胞的不利影响,而缓解PBC者的骨质疏松,推荐用于生化异常的任何阶段的PBC者,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早期者可能获益更大,但其不能改善乏力、瘙痒、自身免疫相关表现。UDCA 应长期服用,停药或大幅度减量可能致生化指标反弹甚至疾病进展。
UDCA推荐剂量为13~15mg/kg/d,分次或1次顿服。对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的PBC者,无须调UDCA剂量。胆汁酸螯合剂可能干扰UDCA的吸收,需提前1h或延后4h服用,以免影响UDCA 药效。
注意事项: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胃肠道反应、肠胃胀、体质量增加、皮疹和瘙痒加重、头发稀疏、脱发等,但发生率较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疗规范(2021)》(2021年)中指出,UDCA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无证据显示其有致畸性,可在此期间持续使用,但建议妊娠早期慎用,孕期密切监测肝脏生化指标变化,警惕病情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2015年)中指出,虽无证据显示UDCA有致畸作用,但不推荐在妊娠前及妊娠早期使用。
② 奥贝胆酸(OCA)
对UDCA 治疗反应欠佳的PBC者,目前二线治疗药物有6 -乙基鹅去氧胆酸-奥贝胆酸(OCA),其是一种法尼酯X 受体(FXR)激动剂,可降低肝胆汁酸合成,并可降低结肠分泌功能,可显著降低血清ALP水平,其他肝生化指标和炎症指标也有一定改善。推荐起始剂量为5mg/d,若肝生化指标仍然异常且耐受良好,剂量可增加至10mg/d。
注意事项: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伴随剂量依赖性加重的瘙痒,还可出现可逆性血脂水平的变化,即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胆固醇总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不建议在失代偿期PBC者中使用OCA。
此外,贝特类降脂药物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有改善UDCA 治疗反应不佳的PBC者生化指标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中开始尝试使用。
二.抗瘙痒药物
瘙痒是PBC最突出的症状,可见于60%~70%的PBC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弥漫性皮肤瘙痒,主要见于四肢,尤其是脚底和掌心,常在接触衣物、炎热刺激或妊娠时加重,受热、受压或接触羊毛等也会使其加重。抗瘙痒药物主要是考来烯胺、利福平。
胆汁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可抑制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能有效改善瘙痒,推荐为瘙痒的一线用药。考来烯胺推荐剂量为4~16g/d。需与UDCA分开服用,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时间间隔需至少4h。
利福平可作为瘙痒的二线治疗药物,适于使用胆汁酸结合树脂无效或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的PBC者,其对瘙痒的治疗有显著疗效。推荐剂量为150mg,每日2次,疗效欠佳者可逐渐加量至600mg/d。
注意事项:考来烯胺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烧心、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禁用于胆道完全闭塞者。
利福平可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胆红素高于2.5mg/dl者避免使用。
三.降脂药物
PBC者常有高脂血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均可升高。血清胆固醇持续升高可致皮肤黄色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PBC的高脂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通常不需降脂治疗,当血脂显著升高且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PBC者,可考虑加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可减少胆固醇合成,能显著降低血清TC、LDL-C和ApoB水平,及降低血清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
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可降低血清TG、V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非诺贝特、苯扎贝特还可显著降低血清ALP水平,大多数瘙痒者使用苯扎贝特后瘙痒症状显著改善。
注意事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肌肉毒性如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及引起认知功能异常,头痛、失眠、抑郁、一过性蛋白尿等。肝酶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应减量或停药。发生横纹肌溶解应停药。禁用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者。
贝特类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厌食、胃部不适、胃灼热、饱胀感等,及胆石症、肌痛、肌炎、胆红素和肝酶升高、乏力、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贫血、肾毒性、骨髓抑制等。AST或ALT>3×ULN,应暂停给药,血CK升高超过5×ULN应停药。禁用于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增多,使原已较高的胆固醇水平增加;禁用于患胆囊疾病、胆石症者,可能使胆囊疾患者症状加剧;禁用于肾病综合征引起血清蛋白减少者,可使肌病的发生危险性增加;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可能致横纹肌溶解和严重高血钾。
四.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20%~35% PBC者可发生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OP)和骨软化,原因除脂溶性维生素D吸收障碍外,还可能与肝功能损伤、破骨细胞抑制因子产生减少、对破骨细胞抑制减弱等有关。PBC者小胆管炎症、小胆管的进行性缺失造成了胆汁淤积,严重胆汁淤积可引起钙和维生素D吸收障碍、高胆红素血症,损害成骨细胞功能,使骨形成减少,进而致OP。
OP治疗主要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基础,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有效,但静脉曲张者慎用,目前尚无针对PBC病因改善骨密度的治疗。
五.其他
PBC者常合并干燥综合征,是自身免疫疾病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燥症、干燥性角膜炎及其他部位的干燥。
轻度干眼症可使用人工泪液。中度至重度者可酌情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毛果芸香碱、西维美林等胆碱能药物可能有效,可用于对人工泪液疗效不好者,可有效增加泪液的分泌量。
轻度口干者可咀嚼无糖口香糖、使用口腔喷雾剂、唾液替代品。中度至重度者可酌情使用胆碱能药物如毛果芸香碱、西维美林,可有效增加唾液的分泌量。
作者:高丽丽
来源:基层医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