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主要在于是否有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以及选用的品种和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能预防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比如妇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预防用药原则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切口类别
①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大多数经过完整皮肤的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部位无污染或污染的菌量少,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经腹或腹腔镜下的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卵巢/输卵管囊肿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卵巢畸胎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除截石位手术、经阴道手术)。
②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如:经阴道或经腹腔的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宫器),剖宫产术,人工流产-刮宫术,水囊引产术,会阴撕裂修补术(Ⅱ度)。
③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如:会阴撕裂修补术(Ⅲ~Ⅳ度裂伤),部分涉及肠道的深部浸润性内异病灶剔除术。
④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手术):如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切除术等感染手术。
预防用药指征Ⅰ类切口中下列情况: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或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或有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接受器官移植者)等可以考虑适当预防用药。
Ⅱ/Ⅲ类切口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或肠道、膀胱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等,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导致感染,通常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Ⅳ类切口手术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此类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各类手术最常见污染菌及具体预防使用品种选择参见表2
本文节选自《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导方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