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神经内镜微创治疗专著:陈晓雷、张家墅、徐兴华主编《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隆重出版

2024-09-05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012.png


内容及特色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治疗》是一本专注于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的学术专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新视角和方法。书中通过介绍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技术原理、操作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等方面内容,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治疗方法。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估。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详细阐述了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设备和器械准备、手术定位方法、手术技术及工作流程、围术期监测及管理。第七章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新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电磁导航、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并总结报告了高血压脑出血内镜治疗的高等级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实用性。书中通过丰富的临床病例和数据,展示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深入的讲解和展示。同时,针对广大读者的需求,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低成本导航、智能手持设备定位等实用配套技术,对于读者后续顺利、高效地开展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内镜治疗大有裨益。


本书对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合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等领域的医生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主编简介


01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140.png


陈晓雷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教授,学部副主任。擅长影像导航下的脑重要功能区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28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被SCI著名国际期刊收录。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临床军医杂志》编委。2023年荣获人民日报社评选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02


微信图片_20240904164820.png


张家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外科学博士。擅长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脑先天发育畸形、蛛网膜囊肿等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致力于术中影像(术中磁共振、术中CT、术中超声)、多模态导航、电生理监测、混合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和临床推广。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医学英语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学组委员。承担国家、军队和省部级课题5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8篇(SCI 14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和译著4部,获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03



微信图片_20240904165233.png


徐兴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军事医学培育课题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面上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主编专著1部,担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Trials 等杂志审稿人。


编者名单


微信图片_20240904165343.png


本书前言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显示,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我国是全世界卒中社会负担最重的国家。虽然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但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其病死率和病残率更高、危害更大,且出血性卒中引起的死因别死亡(cause-specific death,CSD)和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均高于缺血性卒中。截至2017年,我国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达100.9/10万,其中约80%为高血压脑出血,仅15%的患者可于发病后30天实现生活完全自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基于上述原因,高血压脑出血成为我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内容。过去数十年间,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与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升高、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应用增多有关。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穿刺置管和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快捷等优点。尽管随着设备、器械和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手术近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国内一项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的调查数据显示,神经内镜手术仅占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的0.5%。这一极低的比例凸显了推广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性。


我们团队开展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始于2008年。早期使用简易器材,如注射器、生化试管等作为工作鞘进行手术。200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老专家——我的恩师许百男教授和周定标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开始了专用内镜导引器的研发和临床测试,这是我们团队在脑出血内镜治疗方面埋下的第一颗种子。经过3年的研发和测试,内镜导引器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开始批量生产。而同时,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也总结制订了内镜脑出血清除的优化工作流程。这一技术的关键硬件(导引器)和软件(工作流程和技巧)齐备,我们随之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推广工作。在神经内镜泰斗张亚卓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通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习班(每年2次)以及学术会议宣讲等推广这一技术。至今,全国已有200多家医院在使用这一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至此,2009年埋下的种子发芽了。


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团队发现了该技术临床使用中的一些难点和痛点,如定位问题、止血问题、相关器械问题和衍生用途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进行了相应的研发,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改进和发明了相应的配套器械和方法。同时,我们也愈发强烈地感觉到提供这一技术方法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要性。2017年,我们团队开始策划进行一个涉及国内20余家医院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并于2018年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的资助。该项目于2022年结题,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回望过去15年的研发历程,我们称之为“藤蔓式创新”。自一颗小小的种子——内镜导引器开始,通过反复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这颗种子长出了很多的分枝,并且越长越好。至今,这一技术体系不光涵盖手术技术本身,还包括专用的器械、专用的定位方法和导航技术,衍生出针对其他疾病(如脑室内肿瘤、脑实质内病变等)的手术技术、配套的手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循证医学级别较高的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公众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扩展到希望获得更微创的外科治疗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这项技术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我们的团队也逐渐得到壮大。当越来越多的同行关注这一手术技术并希望学习时,我才发现我们缺乏一本实用、全面的教材。虽然我们每年都在举办实操培训班,可以口传心授,但确实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在2021年,我和国内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们,筹划编写一本能够帮助大家入门的书籍,一本专注于临床、全面解析脑出血神经内镜治疗及相关技术的工具书,一本真正的“使用者之书”。基于这个指导思想,我们邀请的编者全部都是在临床一线常年进行脑出血神经内镜治疗工作的专家。另外,针对近几年的进展,我们增加了电磁导航辅助血肿穿刺、机器人协作手术的内容。据我们所知,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次专门阐述这类技术的专著。同时,本书还增加了脑出血神经内镜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初步报告,希望用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带给大家更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感谢周定标教授、许百男教授和张亚卓教授前瞻性的眼光,前辈老师们引领我们进入这个领域,作为学生,我们非常幸运;感谢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护士、每一位技术员、每一个学生,以及我们背后所有默默付出的家庭;感谢患者们对我们的信任,正是这种信任支撑我们去做更多工作,去争取更好的结果和更大的进步。


最后,感谢参与编写的全国各地各个单位的同行们。他们在书稿中无私分享了亲身感受和宝贵经验,归纳和总结了一份份真实的记录。这些同行们和我们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追求,那就是“为技术谋发展,为病人谋幸福”。古语有云,“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也是这一群人的“兄弟之书”。


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长大、开花、结果,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一个技术的进步和完善需要一群医者对病人、对技术,乃至对职业的热爱。谨借此书,作为过去十多年这一技术“藤蔓式发展”的记录,也作为我们团队这一群人的热情和热爱的纪念!

微信图片_20240904165540.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神经外科医学部

2023年11月26日于北京



本书目录


微信图片_20240904165717.png


样页试读


来源:北医好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