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立体定向放疗(SBRT)是利用影像设备采集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的配合下,利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对人体内肿瘤实施精确定位,将放射线聚集于肿瘤靶区,给予较大剂量照射,使肿瘤产生局灶性破坏,而正常组织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程度。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SBRT效果,树立SBRT作为肝癌根治性治疗理念,本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昭冲教授结合15个情况迥异的小肝癌病例,看图说话,使SBRT适应证更加通俗易懂。
补救性治疗
SBRT可作为术后复发(病例12-13)或RFA(病例14)复发的补救性治疗。有时候难于鉴别肝内新发病灶是原发病灶转移或新发病灶,但是均适用SBRT。SBRT也可以作为肝癌患者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病例15),待有合适的肝源,再接受肝移植,为控制肿瘤进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病例12
1、病例简介:
男性,63岁。肝癌手术切除后切缘复发。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 手术切缘复发灶2.4 cm,动脉期强化,红色箭头所示。
b. 介入后半年随访,复发灶缩小至1.3 cm,动脉血供减少。
c. 介入后3年复查增强CT,病灶增大至2.9 cm,红色箭头所示,甲胎蛋白升高。
d. SBRT肿瘤等剂量曲线,48 Gy/6 次。
e-g.分别是放疗后40天、2年和4年的随访CT,切缘复发灶完全缓解,AFP降至正常水平。
h. 综合治疗期间AFP的变化,放疗后AFP降至正常。
病例13
1、病例简介:
男性,63岁。肝癌术后多次复发,多次SBRT。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 MRI显示右肝前段近膈肌小结节1.2 cm, 动脉期强化。
b. SBRT肿瘤等剂量分布曲线
c. SBRT后5年随访,病灶完全缓解,放射野(肿瘤及肿瘤正常肝组织)无强化,为放射后局部损伤。
d. 第二次复发病灶位于尾状叶,1 cm,动脉期明显强化,箭头所指。
e. 第二次SBRT的等剂量分布曲线,48 Gy/6 次。
f.SBRT后近三年随访MRI,病灶完全缓解
g. 第三次复发病灶位于右肝靠近膈肌,1.2 cm,动脉期强化,其下另一个0.8 cm 病灶(那个层面图像没显示)。
h. 第三次SBRT等剂量曲线,54 Gy/9 次。
i.SBRT后15个月随访MRI,肿瘤完全缓解,存活迄今。
病例14
1、病例简介:
男性,42岁,射频消融后17个月复发。于2014年3月3日开始放疗。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 肝右叶病灶射频消融后1.5 月随访MRI,消融灶动脉相周边强化,静脉相显示完全坏死,缺乏血供。
b. 射频消融后17个月随访MRI,消融区边缘1.3 cm病灶,动脉相明显强化,静脉相强化减退,符合复发。
c. 放疗等剂量分布图,57.5 Gy/10 次。
d. SBRT后3个月随访MRI,动脉相和静脉相均显示复发灶完全消失。
e. 放疗后1年随访MRI,肿瘤完全缓解。
f. 放疗后5年,肿瘤局部控制好,出现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导致肝内胆管扩张。
病例15
1、病例简介:
患者55岁。因“腹胀、纳差、乏力1个月”为主诉,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38.9,白蛋白27 g/L,出凝血时间17.3秒(延长4.5秒),中等量腹水,无肝性脑病表现。Child-Pugh评分10分,为C级。酗酒30年。经过多学科讨论,建议肝移植。在获得供体肝之前,患者于2014年2月接受SBRT,作为桥接移植前治疗。放疗后复查MRI, 肿瘤完全消失,原肿瘤部位肝组织表现强化,为放疗后变化。2015年11月找到肝源接受肝移植。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 增强CT,右后叶病灶2 cm,箭号所示,动脉期强化,中等量腹水
b. SBRT计划,等剂量分布曲线,肿瘤50 Gy/5 次。
c. 放疗后1.5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d. 放疗后5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e. 放疗后9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f. 放疗后22个月等到肝源,接受肝移植,移植后1年随访CT。
作者 | 曾昭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