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启动暨专家咨询会成功召开!

2022-02-15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原创 领航计划


律回春辉渐,万象始更新!春节前夕,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联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启动暨专家咨询会2022年1月25日于线上成功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二级调研员刘战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现代医学与公共卫生处研究员尹军祥,会议主办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侯晓梅,以及部分在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包括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朱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王建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丰,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朱晗玉,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希,国家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李航,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马晓昌,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孟霞,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器械研发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建涛,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李元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教育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吴司南等莅临会议,对项目推进予以指导。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建设

是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作为主办方之一,联盟秘书长张澍田在开场致辞中讲道,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建设是各国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医学创新领域,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条中心的枢纽位置,医疗结构是承接基础研究发现到转化前沿技术成果,再到应用评价创新产品,研究制定指南规范的核心力量。


张澍田.png

▲张澍田教授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积极落实“三聚合”和“三对接”的功能定位,协助上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多项数据支撑。同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单位积极落实科普宣传、人才培养、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等各方面的工作,协同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为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组织模式优化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有效促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医学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共同发起的“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通过充分发挥医学媒体属性,共建医学资源创新展示平台,对国家级中心、省级中心的研究成果、临床转化成果,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从而使相关成果更扎实落地,同时在整个卫生健康领域营造创新氛围。


另一方面项目在国家级、省级中心的引领下,旨在助力广大医疗机构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临床研究、产品创新、学术水平、学术影响、临床服务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积极倡导医学科技创新理念和意识,助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落地。


致辞最后,张院长代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感谢各与会中心对“领航计划”项目的鼎力支持,张院长表示联盟定将继续和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一道,共同打造高效可持续的新型临床研究体系,提高临床协同创新的水平,为实现医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领航计划

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会议主办方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侯晓梅为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示范项目的规划和设想。


侯晓梅.png

▲侯晓梅社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进行工作部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积极响应号召,以“领航计划”为窗口,讲好中国医学创新故事。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贯穿“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自主创新在“十四五”时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医学创新领域,临床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中心枢纽位置,是医学创新的核心力量。世界各国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都是大力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的建设。为此,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启动“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示范项目。


侯社长介绍道,项目总体思路是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促进成果转化,医疗机构与医学媒体共建医学资源创新平台。以法规政策引领,紧密围绕国家及主管部门制定的医学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进行宣传报道,助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政策落地,促进临床创新学术组织的培养和建设。以科技产出引领,充分发挥媒体属性,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综合多种手段报道推广国家级、省级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转化成果,助力提升成果产出机构学术影响力,以及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提升相关重大疾病领域的诊治水平。以创新思维引领,助力医疗机构进行临床研究和医学创新培训和学习,提升广大临床医疗机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历经10年发展建设,硕果累累。“领航计划”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聚焦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年建设成果,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各中心成果产出,全方位宣传国家级和区域级临床创新科研成果。通过“走下来,送上去”,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经验分享和交流。同时,项目还计划在重大疾病领域,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通过前期的积极工作,2021年12月《中国医学论坛报》已组织专题报道,介绍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成果。后续还将采取更丰富的形式、更广泛的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不仅仅通过纸媒,还将利用已拥有几百万医生用户的壹生APP和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矩阵共同进行报道。


除了在媒体平台进行的宣传报道外,项目还计划举办落地活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举办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展上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协同创新

“领航计划”启动会专家讨论


以临床为基础

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

目前我国在鼓励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所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以临床为基础,鼓励临床专家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开展相关研究。为了做好转化工作,我们医院成立工程与转化中心。转化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定期与临床专家尤其是呼吸科专家进行探讨,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我们已经转化成功的产品之一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可以植入全国县、市级的儿科电脑工作站,在诊断过程中,医生把患儿的主诉、辅助检查、胸片资料等输入系统,系统就会提示患儿应初步考虑什么问题、该怎么用药、药物剂量如何等。90%以上都给出了正确的诊断建议。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推广两年多,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希望通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领航计划”这样的平台,把每一个研究中心的成果进行展示,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也希望国家各个部委尤其是科技部的研究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持续支持好的项目,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有延续性。


未来,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要联合全国的儿科呼吸同道,依托北京儿童医院的全国跨区域专科联盟,把全国儿科呼吸同道的想法整合起来,搭建在我们的平台上。


分享经验,重在创新

关注管理模式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王建业:

现有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情况各不相同,我有三点意见。


第一,希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能够多做沟通和交流。因为全国同样专业的中心,有的有多个,各中心之间互相“不通气”,而研究重点或创新重点可能是一样的。建议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分享各中心的经验,互相之间取长补短,这对于创新非常有利。


第二,中心关注的不应只是有多少经费、有多大的课题,更重要的是成果,要关注成果的科技转化,重在创新。我非常赞同侯晓梅社长对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成果展的计划,能够展示每年的科技创新成果,这非常重要。


第三,应关注各中心的管理模式。目前这些中心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有的主任是院长兼任,有的是科主任担任。管理模式不同,中心框架大小不一,会影响中心的发展、科研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面向群众,造福患者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

我们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依托宣武医院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的优势,重点关注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老年相关的血管变化引发心脑疾病,以及高龄外科围手术期和老年人的多药用药问题。


围绕这些方面,我们重点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同时以联盟和分中心的模式在全国相关医院开展合作和推广。


对于“领航计划”,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领航计划”可以通过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各个国家中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心专业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


第二,国家的战略是让国家中心开展的相关活动造福大众和患者,因此“领航计划”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也要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中心的战略意义、作用,介绍相关的技术发展、国家中心的功能和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各个国家中心在做些什么,有什么特色和优势,让不同的医院参加国家中心的科技转化,共同开展研究,从而使患者受益。


加强合作交流

形成学术共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国6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唯一一所军队医院,既承担军队老干部的诊疗和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为百姓服务。我们中心是2016年批准建设,2017年正式授牌。自成立以来依托总医院积极完善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老年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


通过积极建设大型临床医学科研平台,吸引优秀专家团队,打造中心核心学术带头人(PI),推进科研成果产出。同时按照科技部要求推进协同创新网络的建设,通过层层遴选设置省级分中心、核心网络单位和基层网络单位,汇聚临床数据资源库和生物样本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多老年医学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如覆盖69万例老年患者的多中心10年疾病谱报告、老年患者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临床基础研究等。老年人群防跌倒关键技术还获得了“十三五”科技成果展的邀请。同时在老年共病、高龄失能的护理关键技术以及数字诊疗、老年失智、失能疾病的智能化诊疗方面也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方法。


在推广示范方面,中心以建立相关的标准化诊疗技术、指南或专家共识为工作重点,向基层推广,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病例讨论和多学科会诊进行基层帮带,以点带面,助力老年医学的发展。


因此,未来希望通过联盟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融媒体的学术支撑,进行临床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最终使更多人民群众受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和统筹下,充分调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及协同网络单位的积极性;发挥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媒体优势,扩大宣传,将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希望依托“领航计划”,加强各个研究中心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形成学术共赢。


从医疗中心到医学中心

从医院到社区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希:

首先,“领航计划”给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对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阜外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建立最早的一批,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是经历了非常明确的转变,对自己主责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原来我们希望聚焦六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产出权威指南、首创理论、原创技术、自主产品、政策依据和防治实效。


近两年来,通过中心PI之间的多次深入研讨,我们越来越明确该做什么研究。阜外医院有两个指导,一个是从单纯的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另一个把心血管病防治的主战场从医院转向社区。


因此,我们目前的主责研究包括三个方向。


第一,人群健康和社区防治方向。在这方面,我们过去7年间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31个省420万人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前瞻性人群队列,以及一些队列周边的小的专病队列。


第二,创新性的临床试验方向。主要集中在两端:一端是新技术的临床试验;另一端是诊疗策略的临床试验。2021年,我们在《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各发表了一篇临床试验的原创文章,正是这两端的很好体现。


第三,医疗结果的评价方向,特别是质量改善。在这方面,2021年我们首次利用全国医政数据平台撰写了迄今最全面的心血管病全国医疗质量报告,覆盖近4000家医院,纳入了1000万例心血管住院患者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给每个省提供了专门的分省分析报告。


在今后工作中,希望借助“领航计划”这一平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宣传出去,同时也把我们的协作单位,包括省级分中心和核心协作网络成员单位更紧密地凝聚起来。我们本身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副秘书长单位,主要负责的方向是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培训,过去几年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从所有的临床研究中心征集了大家的临床研究培训课程和讲师资源,把一些过去线下课程转成了线上课程,希望“领航计划”给我们提供在各中心之间及其他有志于从事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之间更多、更好的方法学培训和交流的平台。


发出科学的声音

发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声音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执行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李航:

皮肤作为表面积最大而且人人都能触摸观察的器官,近年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阜外医院李希主任提到要下社区,我很赞同。皮肤疾病全人群覆盖而且发病率非常高,一方面社区百姓需要皮肤健康指导,另一方面皮肤科医生也需要去基层了解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很多患轻微皮肤病的百姓轻易不会到医院来求治。未来下社区以及与全科医学的交流是我们肯定要做的事,也会承担很多科普宣传工作。


目前在互联网上关于皮肤病的科普宣传很多,但各种声音都有。我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要做的是发出科学的声音、发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声音,在这方面我们愿意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进行合作。


为了促进临床研究和医疗均质化,我们中心正在广泛开展全国协作。目前全国协作网包括606家医院,还与其中300多家三级医院签订了伦理互认协议。基于此,银屑病、皮炎湿疹等大数据采集项目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围绕这些大数据的采集、储备和应用,我们还有很多学术工作需要向兄弟单位学习,也愿意借助《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平台进行广泛交流。


皮肤科不仅是疾病诊治,还涉及医美和化妆品等。我们愿意在医教研、科普宣传以及社区服务等方面全力工作,期待在《中国医学论坛报》这个平台上结出累累硕果。


促进各个研究中心交流、合作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

我们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是在2019年第四批落成,从中心申报到中心建设过程中,都在向心血管、呼吸、消化、老年领域的各个已建立的中心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梳理我们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预期应该有什么样的成果?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全国风湿免疫疾病领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四级协同网络,截至2021年底有近2000家风湿病中心参与,共约25万风湿病患者进入平台。近两年发布了十几部临床诊疗指南;2021年还发布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国发展报告,在国际上也是首个风湿免疫领域的发展现状报告,对国家未来卫生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帮助。


风湿病学起步较晚,是相对弱小学科,但由于中国患者资源丰富,与国际相比我们有更好的优势去探索,基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2021年我们中心已在国际上发表了122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章,在这一疾病领域已经排到了全球第二。我们应在此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发展。


“领航计划”特别好的就是促进中心之间的交流,这能够让我们不仅通过间接的书面学习各个中心的优秀经验,也可以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风湿性疾病是全身系统的疾病,我们很期待与其他中心进行深入合作,作为单病种的脏器损害(例如呼吸、心血管、肿瘤等),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成果。我们最近正与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朱兰主任团队在合作中国狼疮妊娠的管理指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希望这种方式能延展到全国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期待与各中心共同学习、合作,把风湿免疫疾病领域做得更好。


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造福患者


国家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

我们非常愿意通过“领航计划”这个大平台,协同其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推动精神心理疾病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造福于更多的民众和患者。


在近几年中心的建设中,我们一直聚焦于精神疾病大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和疾病队列研究,特别是在京津冀大数据联盟方面,为未来的精神疾病研究,搭建了一个京津冀一体化数据平台,为把丰富的临床资源转换成科研数据库资源提供了可能。


我们利用新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医工结合,通过远程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患者信息,来监测精神疾病的复发、症状变化和精神疾病的治疗转归。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小型科技成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包括电子药盒、全病程量化评估技术等。


在精神疾病领域,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等,在这些疾病领域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在临床心理方面,我们偏重于对焦虑症、强迫症、失眠障碍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心理治疗研究。我们尝试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心理治疗的行为干预通过VR技术实现可视化,从而提升心理治疗的可及性。


在精神心理疾病领域,我们中心不仅关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广,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行重大精神心理疾病的科普宣传,这也是国家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我们的全国网络开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做了很多科普视频、科普APP,还在做一些小册子。


总之,我们中心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团队的组建培养和培训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相信通过创新联盟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搭建的“领航计划”平台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


多学科的交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马晓昌:

“领航计划”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能够促进学科的进一步交叉和相互了解,对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获益将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我们中心是2019年被批准的,批准之后,我们在全国建立了30个分中心,资源共享,建立了一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数据库,因此在今后国家课题的申报方面能够集中全国中医的优势力量来做好工作。


在陈可冀院士倡导下,我们中心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做到西医不落后、中医药有发展。当前时代对中医药的发展是一个天时地利的机会,但就现在医学来说,多学科的交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中心虽然在中医界是第一个被批准的中心,但也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应多学习其他中心的经验。我们与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有很好的合作,“领航计划”这个平台的建立让我们的眼界能够更加开阔。


依托“领航计划”

将研究推向更深、更高层面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孟霞:

我们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最早的一批中心,从2013年到现在已发展近10年。天坛医院对我们做了很大的投入,包括人力、固定资产、空间等。


我们的工作首先是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在脑血管病和脑肿瘤这两个大病方面,做对标国际的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为指南提供证据。目前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也改写了相应的指南。第二方面,我们基于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新药研发模式,以及多组学研究如蛋白质组、基因组、代谢组等,做了一些新药的研发。第三方面,我们结合临床需求,在脑科学、类脑研究等方面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第四方面,面向全国1000多家网络成员单位,除了让它们参与我们的临床研究以及将我们的成功在它们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医疗质量控制的工作。第五方面,就是搭建各类平台,尤其是全国网络分中心平台,大家互惠互利。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还有些不足。希望依托“领航计划”,能够把我们更多的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面,也能够落地在网络分中心。我们还要把战场延伸至社区、患者、未病,要促进成果转化,与外界包括第三方企业、公司有更多联系。


希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和联盟单位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指导,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同道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提升临床综合服务能力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新: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有两家,一个是安贞医院,另一个是阜外医院。阜外医院是很强的专科医院,一直是我们的老大哥,与阜外医院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一直在努力。我们与阜外医院有一些区别,我们是一所综合医院,医院贯彻的是强专科、优综合的发展策略,因此,我们在心血管多病共患等方面有一些特色和发展。


2021年,我们成立了一个科创中心,与“领航计划”相似,我们科创中心也是要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沟通,更快地落地一些产品。去年,科创中心已经完成了两项专利的转化,一个是体外循环,另一个是马长生教授团队绿色电生理的三维房间隔穿刺技术,这也是我们医院第一个医疗器械注册孵化项目。


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在人工智能(AI)方面,我们成立了一些医体联合的实验室,在既往与北航、北京市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合作的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市心脑血管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望未来在AI方面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继续教育方面,我们有一个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的项目,即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项目。该项目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平台,依托此平台在全国进行医生的培训考核等。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300多家医院参与申报该项目,已经成立了7000多个心血管专病中心,包括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胸痛中心、心房颤动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等。未来希望现有平台,一方面做医生的培训和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支持各个专病中心做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和能够改变临床指南的研究,争取在未来5~10年内,在临床研究方面能够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记者  潘慧敏  张丽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