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刘钟芬
CINV根据发生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难治性CINV等类型。
新的指南对各种类型CINV的管理有细化的阐释,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目前认为,CINV 的发生机制涉及诸多神经递质,例如5-HT、多巴胺、P物质、乙酰胆碱、组胺和大麻素等。延髓有两个区域参与调节呕吐的传入和传出反射,其中之一是位于第四脑室底部的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CTZ) ,这一区域密布多种受体如5-HT受体、多巴胺受体、NK-1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大麻受体等,对各种药物和毒素敏感,另一个是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背部的呕吐中枢,呕吐中枢分布有组胺受体、乙酰胆碱受体、NK-1受体等,可以接受来自CTZ、胃肠迷走神经、前庭系统、大脑皮层等的信号。
CINV的发生有外周和中枢两条通路。外周通路是指胃肠道的嗜铬细胞接触化疗药物以后,将会释放出大量的5-HT3,激活分布在消化道的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受体,并将信号传入呕吐中枢,引起急性恶心呕吐。中枢通路是指药物及体内某些多肽通过刺激CTZ,将信号传入呕吐中枢,例如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后释放的P物质与CTZ的NK-1受体结合,可以诱发延迟性恶心呕吐。
明日更新:
CINV的风险评估
👇点击进入专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