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念珠菌菌血症是指血培养一次或数次念珠菌阳性,为常见血流感染之一,早期全身毒血症症状较轻,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进展常缓慢,易被原发基础疾病及伴发的其他感染表现掩盖,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高危患者感染后易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内源性眼内炎、骨髓炎、肝脾脓肿等)。确诊有赖于血培养,但血培养阳性率<50%,故明确局部感染灶、真菌G试验动态监测均有助于临床诊断。
血培养一旦阳性,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之前,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高等级,强推荐)。
建议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2次血培养(即使体温正常也需进行)(中等级,强推荐)。
如果积极抗真菌治疗中出现2次或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且均为同一种念珠菌,即可明确为持续血流感染,其发生率为8%~15%。持续血流感染者需:①查找和处理原发感染灶;②重复菌株药敏试验,确定有无耐药菌株产生;③仔细排查是否发生播散性感染(中等级,强推荐)。
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首选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高等级,强推荐),对于病情相对不重、无唑类抗真菌药物暴露史,且对其耐药可能性小的患者,可选用氟康唑(高等级,强推荐)。两性霉素B适用于可能对唑类或棘白菌素类耐药者(低等级,强推荐),伏立康唑适用于粒细胞缺乏并需要额外覆盖曲霉感染者(高等级,强推荐)。
获得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敏感菌株首选棘白菌素,尤其是光滑念珠菌感染,次选氟康唑或伏立康唑(高等级,强推荐)。两性霉素B更多用于唑类或棘白菌素类耐药菌株感染者,并须监测其不良反应(低等级,强推荐)。
在初始治疗病情稳定、血培养转阴5~7 d后(初始治疗至少10 d以上),可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中等级,强推荐),即改用静脉或口服唑类药物治疗,对于危重症等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初始治疗疗程应相应延长。
常根据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唑类药物降阶梯治疗,且若非克柔念珠菌或耳念珠菌感染,首选氟康唑(中等级,强推荐)。
对于一些难治性病例或克柔念珠菌感染,可选择伏立康唑降阶梯治疗(低等级,强推荐),耳念珠菌感染可选棘白菌素类药物。
治疗疗程需要在患者感染相关症状、体征消失,血培养转阴性2周后停药,若累及其他器官,抗真菌疗程也应相应延长(低等级,强推荐)。
对于念珠菌菌血症患者外周静脉导管的管理:建议无菌操作拔除导管,并剪下5 cm近心端导管进行半定量培养(高等级,强推荐)。
若为CVC或静脉留置管,也可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处同时采血做培养,导管血样培养阳性时间一般比外周血快2 h左右,如果相差30 h以上,导管相关可能性小(光滑念珠菌因生长缓慢,判断时间点为48 h)(中等级,强推荐)。
对于确诊的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一定要拔除或置换深静脉导管(中等级,强推荐);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当疑及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也应尽早拔除导管(中等级,强推荐)。
对于粒细胞缺乏且未确定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也可考虑拔除导管(低等级,强推荐);当导管不能拔除或置换时,建议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因两者均对生物膜有较强抗真菌活性(低等级,强推荐)。
本文节选自《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