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全球范围内,房颤患病率、治疗与房颤的影响

2020-09-1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死亡、心力衰竭、住院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最近一项研究比较了世界范围内心电图(ECG)证实的房颤/房扑患病率,并评估了抗凝药的使用和临床预后。研究结果发表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 。


研究设计


 从PURE与CLSA两项大型前瞻性研究中纳入153 152名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中年参与者(35-70岁)。在社区对成年人进行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抽样。在本研究发表时,PURE研究的样本可获取药物使用和临床预后数据,数据来自20个国家,共包含13 1104名参与者,平均随访7.4年;CLSA研究收集了2012-2015年间30 000个加拿大社区(来自7个省)的ECG数据,参与者年龄在45-85岁。 


在两项研究中,房颤和房扑都是通过12导联心电图诊断的。合并两项研究的参与者数据用于分析。采用横截面分析来记录房颤的发生率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前瞻性地研究了房颤与临床事件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2.1±9.7岁,女性占57.7%。每10万人中有250人患病。校正年龄因素后,男性的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 


表1 患者基线水平

微信图片_20200916145554.jpg


年龄和性别标准化后的房颤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差12倍;北美、欧洲、中国和东南亚的发病率最高(270-360例/10万人);中东、非洲和南亚地区最低(30-60例/10万人)(p<0.001)。与低收入国家(LICs)相比,中等收入国家(MICs)和高收入国家(HICs)的房颤患病率分别高出7倍和11倍(p <0.001)。调整了传统的房颤危险因素后,房颤患病率的差异仍显著。

 

微信图片_20200916145557.png


图1 房颤患病率 


在LICs/MICs,CHADS2分≥1的房颤患者中只有24%接受了抗凝治疗,而HICs的这一比例则达到了85%。房颤与卒中(HR:2.29;95% CI 1.49-3.52)和死亡(HR:2.97;95% CI 2.25-3.93)的风险增加相关;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中这一比率相似。总的来说,在调整了这些临床危险因素后,不同地区和收入水平的房颤发病率差异仍然显著(所有对比均显著,P<0.001)。 


微信图片_20200916145606.png

图2 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CHADS2≥1)中的使用 


讨    论


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国家的房颤患病率不同,且传统房颤风险因素很难解释这种差异。另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驱动世界不同地区房颤负担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收入与房颤的发病率正相关,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等收入国家房颤患病率高7倍,高收入国家则高11倍。低/中等收入国家尽管房颤患病率低,但抗凝比例却非常低,只有24%,而高收入国家抗凝率达到了85%。 


然而提高抗凝率也是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重点。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房颤相关脑卒中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相比,症状重,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易复发;病死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最核心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尤其中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Garfield-AF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2016年间,中国的新发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抗凝率仍不足25%,相比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超过75%的NOAC抗凝率存在很大差异。 


微信图片_20200916145609.png


图3 2013-2016年,不同国家的房颤患者使用NOAC的差异 


抗凝治疗是房颤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且各大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但总体来看,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整体现状不够理想。因此对房颤患者必须实施及时、有效、正确以及规范的治疗措施,达到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1. Joseph PG, Healey JS, Raina P, et al. Global variations in the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multi-national cohort of 153,152 middle-aged individuals.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cvaa241.2020 Aug 10.2. 张澍, 杨艳敏, 黄从新, 等.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 22(1): 17-30.3. Haas S, Camm AJ, Bassand JP, et al. Predictors of NOAC versus VKA use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GARFIELD-AF. Am Heart J. 2019 Jul; 213: 35-46.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