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郑建铭、林思然、梁俊、李莉、刘红、钟文、邵凌云、张文宏
一名38岁的女性患者,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2年余,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均不佳。最后真凶“接连”浮出水面,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前情回顾:华山感染病例 |间断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广谱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疗效不佳,真凶到底是谁?(1)
右侧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侧、锁骨上窝可见一10cm×7cm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身散在粟粒样大小疱疹,皮厚,顶端透明,以双下肢和双手为主(图2)。右侧顶部可见一4mm×4mm皮下包块,质地软,按之有波动感,后外侧壁轻压痛。双侧耳后、颈、颌下、颏下、腹股沟淋巴结群多枚蚕豆样、黄豆样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局部皮肤无红肿、波动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平坦,腹壁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图2 患者四肢皮疹表现
入院后诊疗经过
患者第二次淋巴结活检培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经鉴定为快速生长型龟/脓肿分枝杆菌,当地医院予头孢西丁、克拉霉素、莫西沙星三联治疗后,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患者入院前半个月停用了克拉霉素和莫西沙星,停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全身皮肤再次出现散在粟粒样小疱疹,体温波动在37.4-37.8℃,故考虑患者此次发热可能是停用抗NTM药物治疗导致NTM感染未得到控制所致,故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g q8h(11月15日-12月13日)+阿米卡星0.6g qd(11月15日-12月18日)+阿奇霉素0.5g qd(11月15日-)抗感染治疗,11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图3)。
图3 患者入院后恢复使用抗NTM药物过程中的体温变化
11月16日请普外科会诊后行右颈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病理报:(颈部)淋巴结化脓性炎性纤维化,后淋巴组织培养回报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等药物均敏感。11月22日抽取患者头皮包块脓液打入分枝杆菌血培养瓶(考虑患者可能为特殊病原体感染,分枝杆菌血培养瓶既能培养出分枝杆菌,也能培养出真菌),12天后报阳,培养结果:马尔尼菲篮状菌(图4、图5)。患者淋巴结肿大及头皮肿物系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2月5日加用伊曲康唑250mg qd静滴(第一天、第二天开始q12h)抗真菌治疗。加用抗真菌药物后第二周患者自觉一般状况有好转,腕关节、膝关节痛好转。结合上述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考虑患者诊断为“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图4 患者淋巴结活检组织及头颅包块脓液培养报阳,红色箭头所指的是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颜色的变化。马尔尼菲篮状菌在25度环境下病原体呈青霉相,培养48小时菌落大小为1~3mm,呈灰白色,72小时后菌落迅速增大变红,继续培养菌落颜色进一步加深呈葡萄酒样。
图5 马尔尼菲篮状菌镜下形态
进一步行外周血IFN-γ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血浆IFN-γ抗体阳性(OD值>4)。患者为“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病因为IFN-γ自身抗体阳性,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阿奇霉素+头孢西丁抗非结核分枝杆菌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于2018年12月25日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开始两性霉素B治疗,起始量为10mg,每天增加5mg,至40mg维持,2019年1月13日停药(累积量695mg),同时予阿奇霉素+头孢西丁抗NTM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后出院改口服伏立康唑200mg bid治疗。因病情控制良好,4月份停用阿奇霉素和头孢西丁,7月10日改口服伊曲康唑20ml bid治疗。
2019年8月-10月期间患者再次出现反复发热伴咳嗽咳痰,体温最高39.7℃。10月18日再次入住我院,住院后考虑不能除外NTM复发,于10月23日加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g q8h+阿奇霉素0.5g qd经验性抗NTM治疗,并于10月24日行左颈淋巴结活检。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咳嗽明显改善,病理回报: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伴局部纤维增生。考虑到患者IFN-γ自身抗体阳性,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反复机会致病菌感染,于11月12日行人免疫球蛋白20g 冲击治疗连续3天,封闭抗体治疗,次日测IFN-γ抗体滴度,发现用药前后血浆IFN-γ抗体滴度并无明显降低(表1)。11月13日痰培养回报分枝杆菌阳性,11月14日血分枝杆菌培养回报阳性,后鉴定为萨斯喀彻温分枝杆菌,考虑患者病情较重,于11月20日加用利奈唑胺600mg qd加强抗NTM治疗。
表1 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前后患者血浆IFN-γ抗体检测结果的变化
患者最终抗感染治疗方案为伏立康唑200mg bid抗真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g q8h+阿奇霉素500mg qd+利奈唑胺600mg qd抗NTM,静脉治疗2个月后,于2019年12月24日改口服药出院。目前患者仍口服用药中,病情稳定,已正常生活,持续随访中。
以上是患者在我院的治疗情况。患者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会同时感染两种机会致病菌?……更多疑问,下篇内容将为您抽丝剥茧,揭开谜底。
本文由作者授权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