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问题。
共识 1:患儿具有急危重症表现,不除外感染,或有继发或并发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需要尽快明确病原体,建议常规检测的同时送检mNGS。
共识 2:高度怀疑患儿存在新生儿血流感染甚至败血症时,若经验治疗3 d效果不佳且常规微生物学检查送检阴性,建议调整经验抗微生物治疗方案的同时采集血液样本送检mNGS。推荐DNA测序作为血流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在高度怀疑RNA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可同时进行RNA测序。
共识 3: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留取常规、生化及微生物检查所需脑脊液的同时留取mNGS所需脑脊液,若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常规和(或)生化指标异常且常规微生物检测阴性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 d无效,建议立即送检mNGS。
共识 4:对于疑似呼吸道感染的重症患儿,常规微生物检查(培养或核酸检测)阴性且治疗3 d无效,可送检mNGS,应同时进行DNA及RNA测序。样本类型优先选择肺泡灌洗液,其次考虑气管插管下获得痰液及鼻咽拭子样本。
共识 5:疑似新发病原体、临床上提示可能有一定的传染性,或者疑似特殊病原体或罕见病原感染,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阴性,建议尽快完善mNGS。
共识 6:疑似存在混合感染,常规微生物检查结果不能解释临床表现的全貌或抗感染治疗的反应,经验性治疗3 d无效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常规检测的基础上,开展mNGS。
共识 7:出现某种感染性疾病的聚集性发病或者疑似院内感染暴发,在常规快速检测不能明确病原时,建议开展mNGS。
共识 8:疑似局部感染,如眼部(角膜炎或溃疡、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等)、鼻部、耳部或局部蜂窝织炎等,在常规微生物检测未能明确病原情况下,可开展mNGS。
共识 9: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在送检常规生化及培养的同时留取胸、腹腔积液样本,若常规、培养阴性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 d无效,仍怀疑感染所致者,建议立即送检mNGS。
共识 10:对于mNGS检测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患儿,必要时再次取样复查mNGS。
共识 11:对常规微生物学检查容易明确病原体且经验治疗通常有效的感染,不建议常规进行mNGS检测。不建议应用mNGS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
共识 12:各类型样本采集需要无菌操作,血液、高凝状态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样本,采集后需上下颠倒混匀5~10次。非血液标本采集通常采用带螺旋盖的无菌冻存管,但预期可能凝集的标本及血液样本需采用专用采血管。所有样本采集完成后,均需要封口膜密封,条码标记。
共识 13:推荐直接从患儿感染部位的体液或组织中采集样本。
共识 14:患儿存在感染表现但病情危重或不能耐受有创操作时,可考虑采集患儿的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微生物方法检测的同时送检mNGS。
共识 15:解读mNGS检测报告应参考检测方法的数据和检出病原序列数量、基因组覆盖度、微生物丰度等指标,结合标本采集部位、检出病原的致病特性以及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个体化解读。
共识 16:源于微生物正常定植部位的标本(例如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鉴别检出序列是属于致病微生物、污染物,还是定植菌群较为困难,应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共识 17:在新生儿群体中谨慎应用mNGS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只有标本来源于无菌区(如血液、脑脊液)且标本采集过程污染概率极低时,可考虑检测耐药基因。建议检测单位选择筛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耐药基因进行报告,意义不明确、干扰临床解读的耐药基因应慎重报告;建议临床对报告的耐药基因慎重解读,综合报告病原菌、患儿基本情况、临床药敏结果等多个因素进行判断。
本文节选自《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计数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