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率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1]。2021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研究(China Osteoporosis Prevalence Study,COPS)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男性为5.0%,女性为20.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是经过羟基化的维生素D类似物,属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2022年7月,新型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艾地骨化醇(Eldecalcitol,ELD)在中国正式上市。与1,25(OH)2D相比,艾地骨化醇的血清半衰期更长,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更强,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增加的幅度更明显[3],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值此契机,中国医学论坛报和日健中外联合打造的“骨舞健言—艾地谈”系列学术访谈栏目正式开启,“骨舞健言—艾地谈”将围绕骨质疏松症诊疗和骨矿盐疾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邀请著名专家进行点评畅谈,针对骨松领域重磅研究,最新指南共识,前沿学术会议,临床诊治心得等内容进行分享,为广大医生带来骨松诊疗最前沿的学术资讯。
作为“骨舞健言—艾地谈”栏目的首期,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对骨质疏松症诊疗现状及诊治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内分泌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广东省卫生厅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垂体学组副组长
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
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
J Diabetes Res 客座主编、Diabetes Metab Res Rev
客座编辑、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副主编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广东省医疗保障医药服务临床专家
(上滑查看更多信息)
多年来您一直从事内分泌相关诊疗工作,有着丰富的骨质疏松诊疗经验。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一谈对于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上有哪些主要的防治措施?
李延兵教授: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4]。
从基础措施来讲,骨质疏松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同时进行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而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4]。
普通的维生素D需要在肝脏、肾脏羟化,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才可以被人体利用,而老年患者普遍肝肾功能低下,α-羟化酶降低,更适用于补充活性维生素D。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防止跌倒非常重要。有相关共识指出,活性维生素D具有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3]。对于明显缺乏维生素D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临床上常联合使用普通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以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我们都知道成年女性40岁进入骨量丢失前期,绝经后会进入骨量快速丢失期,所以骨质疏松症早干预、长治疗尤其重要。请问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临床绝经后妇女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现状?
李延兵教授:目前社会大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不够,骨密度检测率较低,大部分患者在骨量下降初期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而在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后才发现自己患病,错过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佳时机,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控形势还非常严峻,做好低骨量患者的早期筛查尤为关键。就目前而言,药物治疗仍是我国临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主要手段。抗骨质疏松药物按照作用机制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等。骨吸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 BPs)、RANKL抑制剂、降钙素等;骨形成促进剂代表药物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其他机制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等[5]。
表1 抗骨质疏松症主要药物[5]
注:RANKL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a此栏所列为研究证明能够改善骨质代谢的中药单体
不同种类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机制各有特点,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双膦酸盐类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减少骨吸收。RANKL抑制剂能够阻碍受体结合,对破骨细胞的存活和发挥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降钙素类药物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骨痛。雌激素可抑制骨转换,减少骨丢失,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以在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时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因此同样适用于女性患者。特立帕肽等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和降低骨折风险等,但这类药物有使用时长限制,停药后需要有其他药物来维持治疗效果[4]。
另外,抗骨质疏松药物还包括其他机制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目前国内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有α-骨化醇、骨化三醇、艾地骨化醇。艾地骨化醇作为一种新型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在1,25(OH)2D 2β位引入3羟基丙氧基基团[6],使得艾地骨化醇在血液及细胞层级中更稳定,与维生素D受体的结合也更稳定,可以持久地作用于靶器官[7]。从它抑制骨吸收的机制上看,艾地骨化醇可通过抑制S1PR2的表达增强破骨细胞前体从骨向血液循环的迁移,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抑制骨吸收;同时它可以促进富含RANKL的成骨细胞前体向缺乏RANKL的成骨细胞分化,使得破骨细胞前体从骨髓向血液迁移,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抑制骨吸收[8]。
图1 艾地骨化醇抑制骨吸收机制图[6]
注:S1P,鞘氨醇1磷酸酯;S1PR1,与S1P结合的化学吸引受体;S1PR2:S1PR2是化学排斥受体;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Preosteoblast,成骨细胞前体细胞;Osteoblast,成骨细胞;Preosteoclast,破骨细胞前体细胞;Mature osteoclast,成熟破骨细胞;Bone marrow cavity,骨髓腔;Blood vessel,血管。
从促进骨形成的机制上看,艾地骨化醇可以通过Minimodeling机制(不依存于破骨细胞骨吸收,连续形成形态微小、水泥线较为平滑的新骨)促进骨形成 [9]。
图2 Minimodeling形成局灶性的新骨的代表性组织学图像(箭头所示局灶性新骨形成)[9]
注:Trabecula,骨小梁;bone marrow,骨髓
除了独特的作用机制,在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面,中日III期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10-11],与α-骨化醇相比,艾地骨化醇可以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与非椎体骨折发生率且不过度抑制骨转换,安全性良好。与双膦酸盐的单药应用相比,艾地骨化醇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骨松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12]。与天然维生素D相比,艾地骨化醇在联合地舒单抗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13],为临床骨质疏松诊疗提供更多的方案选择。
随着对活性维生素D的认知不断深入,在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上,您对于新上市的艾地骨化醇有哪些期待?
李延兵教授:维生素D与骨骼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密切相关,这使得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中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临床上,骨质疏松往往会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即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年5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IF=93.33)的一项在日本人群中开展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VD)RCT[14]显示,对于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较低的参与者中,艾地骨化醇带来了明显获益(风险比0.41,95%Cl 0.23~0.71;P=0.001)。随访期间,与安慰剂组相比,艾地骨化醇组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和血清骨钙素浓度显著增加(均P<0.001),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艾地骨化醇可能对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治疗方面,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和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7月,新型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艾地骨化醇在中国正式上市,其可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非椎体骨折风险,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15]。未来,艾地骨化醇还会在更多方面继续探索,相信随着真实世界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能够因此获益。
参考文献:
[1] 马远征等.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8,24(12):1541-1567.
[2] Wang L,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1 Aug 2;4(8)e2121106.
[3] 夏维波等.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8,11(01):1-19.
[4] 夏维波等.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25(03):281-309.
[5]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41):3371-3379.
[6] Ono Y.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14 Jan;139:88-97.
[7] Hatakeyama S.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7(103): 222-226.
[8] Matsumoto T. et al. BoneKEy Report. 2014(3):513.
[9] Saito M, et al. Bone. 2015 Apr;73:8-15.
[10] Matsumoto T, et al. Bone. 2011 Oct;49(4):605-12.
[11] Jiang Y, et al. J Bone Miner Metab. 2019 Nov;37(6):1036-1047.
[12] Saito K, et al. J Bone Miner Metab. 2016 Sep;34(5):547-54.
[13] Suzuki T, et al. Mod Rheumatol. 2018 Mar;28(2):376-379.
[14] Kawahara T, et al. BMJ. 2022 May 25;377:e066222.
[15] 艾地骨化醇软胶囊说明书(20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