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憋喘较前明显减轻,复查胸部CT示病灶较前部分吸收。
胸部CT(2021年2月7日):双肺弥漫病变较前好转。

图3:胸部CT(2021-2-7)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对照:
2021年1月29日:氧分压 57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2%。
2021年2月08日:氧分压 72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6%。
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片 一次一片,一天三次;同时给予激素及对症支持治疗。
随访:胸部CT


图4-7:胸部CT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起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查体: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Velcro啰音。血检等无明显指向性,胸部CT示双肺下叶沿着外周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和正常的肺组织之间的分界基本清晰,临床诊断考虑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ILD 是一组疾病,主要累及肺泡壁,临床表现活动后呼吸困难,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肺部阴影,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其病理基本改变为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ILD 可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病程。急性期以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病变为主。
一般情况下,ILD的病因如下:
1.明确病因的ILD:
职业性因素:如无机粉尘(二氧化硅、石棉、滑石、锑、铍、煤、铝、锡、铁等)和有机粉尘(霉草尘、蔗尘、蘑菇肺、饲鸽者病、棉尘等)吸入。
感染性因素:病毒(如CMV)、细菌(如支原体)、PJP等。
药物性因素:细胞毒化疗药物、胺碘酮等。
疾病相关:如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结缔组织病等。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并间质性肺病(RB-ILD)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等。
3.肉芽肿性疾病,如结节病、过敏性肺炎等。
4.如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等。
该患者无明确职业接触因素,不吸烟,无明确感染证据,无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不符合病因明确的ILD。下肺分布为主,无明确小结节影及结节聚集征,无明确马赛克征,肉芽肿性疾病的可能性小,考虑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可能性大,首先考虑COP。经过N-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祛痰、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胸部CT示磨玻璃样阴影大部分吸收,似乎支持目前的推理和判断。
然而患者在以后的随访中,肺部影像学似乎出现肺周边的实变,左下叶明显,同时患者的症状再次出现加重的现象,并于2个月后胸部影像学表现较前进展,实变区域增加,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一般考虑如下可能性:
1.原发病进展。患者诊断为ILD,口服激素中,进展可能性小。
2.出现感染等问题。患者使用激素时间较长,可能存在感染,比如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患者的临床及化验检查不支持该推理。
3.诊断错误或者并存或者演变为其他疾病。因此,有创的检查十分必要,比如经皮肺穿、支气管镜下TBNA以及TBLB、冷冻肺活检等。
患者最终经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为肺腺癌,其临床分期为IVa期,驱动基因阴性,参考CSCO指南给予化疗加贝伐珠单抗,2周期后评估明显好转。
关于ILD与肺癌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肺癌的治疗,比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可以导致ILD,联合治疗时出现ILD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ILD可以并发或者序贯发生肺癌,这方面研究较多的是IPF。研究也证实IPF易合并肺癌、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及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 IPF合并肺癌多以鳞癌为主,也有研究认为以腺癌为主。肺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腺,部分起源于 Clara 细胞,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ILD病变位置处于肺泡上皮周围,可能造成致癌因素的积累,最终可能引发肺癌。然而,该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资料提示,IPF的可能性甚小。
临床也有酷似ILD的肺癌,其特征如下:①多数患者可有多种肿瘤标志物增高。②糖皮质激素治疗虽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但肺部病灶无明显吸收。③胸部CT多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小结节影、网格影等几种征象共存, 双侧不对称与间质性肺炎略有不同, 结节影较间质性肺炎多见。经皮肺活检或者支气管镜下活检是明确诊断简便、安全的手段。本病例可能既有ILD(COP),也存在肺癌,前者治疗后好转,后者逐渐显现。因此,诊断为ILD时,治疗过程中,规律的随访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氧化应激是导致ILD的重要原因之一,氧化应激的产生导致体内氧化物生成过多,抗氧化物缺少(谷胱甘肽),从而使炎性细胞聚积活化,激活金属蛋白酶,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导致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合成增多,细胞外基质重塑,最终导致ILD。
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有确切证据的抗氧化药物,兼具祛痰效果。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活性巯基-SH,可以提供H离子,产生直接抗氧化作用,清除体内活性氧;还可以通过合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增加细胞内GSH含量,来达到间接抗氧化作用。通过直接、间接抗氧化作用,减少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减少黏液分泌、保护抗胰蛋白酶。从另一个角度,N-乙酰半胱氨酸由于具有活性巯基,还可以打断黏蛋白复合物二硫键,减少黏液分泌黏度,提高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从而兼具祛痰效果。通过这些机制,达到延缓肺功能恶化,改善咳嗽、咳痰症状。

董亮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山东省卫健委呼吸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健康管理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疑难罕见病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哮喘学组组长。

鲁德玕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山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疑难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风险评估与控制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功能研究会肺血管与右心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高敏 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山东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医肺系病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