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闻周刊|汤宝鹏教授:防猝死与治心衰,如何双管齐下?

2022-04-18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心闻周刊

“心”闻每周看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来分享有关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的相关经验。

微信图片_20220412093316.jpg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 肠道代谢物TMAVA加重心脏肥大

    目前,肠道代谢物在心肌肥厚和心衰进程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究。4月1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团队联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三甲基-5-氨基戊酸(TMAVA)具有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研究在一项包含1647名心衰患者的前瞻性队列中,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发现,随着患者血浆TMAVA水平的升高,心源性死亡和移植风险升高。进一步研究显示,TMAVA处理后会加重高脂饮食小鼠的心肌肥厚和心功能障碍,并会出现脂肪酸氧化受损,线粒体呼吸水平降低,电镜下线粒体的肿胀和脂滴沉积增加,这与BBOX敲除小鼠中观察到的现象类似,并且能够被外源性肉碱补充所逆转。

    该研究提出,饮食控制或肠道菌群干预疗法降低TMAVA可能是未来心衰治疗中一种可行的策略。

  • 膳食胆固醇的摄入,对美国和亚洲人群影响不同

    对于是否应该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国内外指南推荐并不一致。4月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和芬兰学者在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Meta分析,支持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研究首先对ATBC研究中超过2.7万名男性受试者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摄入的膳食胆固醇每增加300 mg,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和13%(P<0.000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4%(P<0.0001)。之后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每天鸡蛋摄入量每增加50 g,心血管风险增加4%(95%CI1.00~1.08)。针对不同地理位置的亚组分析显示,膳食胆固醇对美国人群的影响最明显,而在亚洲队列中,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心血管病风险无明显关联。

  • 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与成人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相关

    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可预测亚临床成人心血管疾病,但与临床事件的关系尚不清楚。4月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儿童期风险因素以及儿童期和成年期综合风险z评分的变化与中年心血管事件相关。

    研究纳入国际儿童心血管队列联盟的参与者,平均随访35年。在对超过3.8万名参与者的319起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分析中,成年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从总胆固醇水平z分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1.30,升高至青少年时期吸烟的1.61。综合风险z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为 2.71。

    在对1.3万名具有成人危险因素参与者的亚组中的115起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分析中,儿童期综合风险z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校正后的风险比为3.54。在综合风险z评分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变化方面,每增加一个单位,相互校正的风险比为2.88,在对524起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分析中,结果相似。

  • Liwen术式可有效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经皮心肌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又称Liwen术式,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团队于2016年首创的一种微创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方案。

    近日,刘丽文教授团队在JAMA Cardiology发表的单臂队列研究显示,Liwen术式可有效缓解难治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症状,且并发症发生率可接受。

    研究纳入200例静息/负荷下左室流出道压差≥50 mmHg、NYHA Ⅱ级及以上、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仍无效的难治性梗阻性HCM患者进行Liwen术式治疗。中位随访19个月发现,30天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10.5%(n=21),其中2例(1.0%)为住院或30天内死亡,7例(3.5%)发生心包积液需要胸腔小切口处理,12例(6.0%)心包积液需要心包穿刺;无出血或脑卒中发生。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1例(5.5%)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颤(1.0%)、2例(1.0%)间隔支动脉瘤;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Liwen术式治疗后,患者最大室间隔厚度从平均24.0 mm降至17.3 mm(P<0.001),左室流出道压差从平均79.0 mmHg降至14.0 mmHg(P<0.001)。在最后一次随访时,96%的患者心功能处于NYHA Ⅰ级或Ⅱ级。

  • 除颤器对接受CRT治疗的患者存活率的影响

    颤器功能是否可以改善接受CRT治疗的患者预后呢?4月3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RESET-CRT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CRT-D治疗与CRT-P治疗无生存差异。

    研究纳入德国2014年~2019年3569名患者,其中847名患者植入CRT-P,2722名患者植入CRT-D。中位随访2.35年,CRT-P组有203名(24%)患者死亡,CRT-D组有511名(19%)患者死亡。在未经调整的Kaplan-Meier时间-事件曲线中,CRT-P患者的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高于CRT-D(HR=1.63,P<0.001)。校正年龄后,Cox回归中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R)为1.13(P=0.165),并且在不同年龄组中生存差异并不明显。

  • 基因检测可用于不明原因心脏骤停的诊断评估

    近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支持基因检测作为不明原因心脏骤停(UCA)幸存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

    研究纳入228名需要体外除颤的UCA幸存者,进行高级临床检测后,在21名(9%)幸存者中确定了心脏骤停的可能病因;而全外显子测序在23名(10.1%)UCA幸存者中发现了致病或可能致病的(P/LP) 基因突变,这使得心脏骤停病因可解释的患者比例从9%提升到了18%。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现的23个致病或可能致病的突变里,有13个(57%)突变位于与心肌病相关的基因中,而这些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时并未被诊断心肌病。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 近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在《中国循环杂志》发布《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 近日,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和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发布《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 近日,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共识专家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医学分会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发布《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


  •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发表了首次在人体应用新型人工腱索植入装置Mitralstitch系统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二尖瓣反流显著改善,修复效果良好。

  • “2022年WHL第五届世界高血压大会暨亚洲心脏论坛”将于5月13~15日举行。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近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开创了我国CCM与ICD联合治疗心衰的先河。本期我们通过远程连线,特邀汤宝鹏教授分享有关CCM的经验。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